搜尋此網誌

2008年2月29日星期五

財政司曾俊華先生的首份財政預算剛剛發表不久,旋即引來社會很多聲音。

其中關於大灑金錢的幾個項目,例如;發放多一個月給綜援戶,退稅百份之七十五以及發放一次性三千元予長者等措施,有讚之餘,反對的亦不少。

對於發放多一個月給綜援戶,本來施財解民困,行個方便無可厚非,但要用得其所方為道本。『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對於那些不合理運用大眾資源的綜援戶,這是姑息養奸的措施,幫不了卻是幫倒忙。坊間對事情一般表現反對亦是合情合理,在此無用贅言。

至於退稅,碰上當前加風颳起的當下,倒算是對低收入人仕作出應有的援手。無論結果是多輕微,這項措施可算是近期政府的德政。不過,要等到下一期的稅單才能兌現,似乎就有遠水不能救近火之嫌!

到了發放一次性三千元予長者的措施,本來這項德政無甚可批,倒是社會上不知那裡來的小混混,竟然還會發出這樣奇怪的問題;老人家對社會已沒有甚麼貢獻,為甚麼還可享有額外的三千元?

中國人的傳統是老有所終,幼有所長,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從下到上,從家到國都該奉行的作法,故此才會衍生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撇去道德不道德這些現代人摸不清、學不懂的道理不談,只是單從社會穩定處著眼,便會發現這是有效維持社會安定的措施,除非,政府推崇如『楢山節孝』電影裡所表現的狀況!

中國一直對孝的思想不乏,如曾子曰;『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或者如俗語所言『百行以孝為先』,等等皆是高度提倡孝道的重要。如果,一個社會忽視孝道,同樣不以道德作論,都不是一樁好事。原因在於,一個忽視孝道的社會,換個角度去看就是一個漠視因果的社會。一個漠視因果的社會,就不能希望得到和諧穩定,亦因為對因果的漠視,刑法必然繁多苛重,而且也不會見得能收到成效。

所以,單從行政管治方面去看,便已不能推翻發放一次性三千元予長者的好處。

再者,稍從一點人倫的角度出發,老年人一生在社會上打滾求生,同時也是在貢獻社會,為社會的發展投入過努力。這種算是沒有功勞但實有苦勞的付出,我們絕不能以現在沒有貢獻而予以否定,此為其一。其次,所謂現在不過是過去的延續,沒有過去,沒有現在。那麼,不論好壞,沒有過去的付出,就沒有現在的景況。除非,我們肯定過去全是十惡不赦的付出,否則今日未曾付出的又有何資格說三道四?

老人家本來就應得的,沒有甚麼應該不應該可言。縱然對三千元存疑者怎想,也沒有理由從應得者身上奪取,否則就是賊匪無疑!

2008年2月25日星期一

無恥無知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也。』

以上是中學時代書本上讀過的,至今還能記得起倒算是不枉。

一直很想寫些關於中國文化的事情,然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不是隨口誇說的,只要稍看春秋諸子百家所談便會得窺一點),要寫要講,先是能力所限,再者是不知從何入手。

可是,近來說道德、談禮義的聲音多了,或許可以借此點因緣切入,來個大逆不道,妄談一些個人對中國文化的感受。

一般的說法認為,中國文化主要建立於儒家思想,進而誤認該等思想的精義是用作服侍帝王的封建主義。首先,服侍帝王的封建主義並不是儒家思想核心,甚至可說連儒家思想的邊皮也沾不上!所謂服侍帝王的思想,大多是出自宋明以來那些半桶水腐儒提倡的!如果以宋朝為一界線,對比之前、之後的儒家述說,則不難看出一些基本分別!至於這些基本分別是甚麼,則難以在此用三言兩語表達,不過簡單地說,宋明以前的儒學是以『仁義』為宗,以後的則以偏頗的『忠』為本。

說及『仁義』,中國人自誇國家是『禮義之邦』。然而,中國人卻從未真正成為邦內的禮義之民。儒家文化著力於教化『仁義』的內涵以至由其引伸的外延,當中包括行為、思想與修養。不幸的是,山河歷劫千百載,我們不但學不了,更甚者是學歪了!

老子的道德經上篇第十八章云:『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正正是說明中國當時的情況,也恰恰說中了到今天還改不過來的狀況!正因為『仁義』乃為不仁義而立,所以中國歷史上一直高舉仁義的重要,恰恰又說明了中國人是不仁不義。或許,有人愛辯說這不能說明中國人不仁不義,但在此不妨想想這個例子;當懂得如何做飯煮菜,你手上還有必要執一本食譜?(死要爭拗一番的請先留意問題中的『必要』一詞,莫不要望文生義!)

所以,前人先輩要常常用不同的論說、透過不同的時空,告訴我們這些後人同樣的事情,正好說明我們對此不曾認識,或者更甚是連影子也沒有!

所以,說自己乃『禮義之邦』的民眾實是愧不敢當,以自己的道德判定別人的不道德更是不仁不義,換句話說也可以是無恥無知!

固然,死硬的扭曲主義派還會反問;這樣說的話,不能批判不就是告訴所有人世上沒有標準可言,沒有公義可伸?

對於死硬的扭曲主義派,能夠說的正是;如是!世上確沒有甚麼可以說出來令人遵從的標準,也沒有說在口邊的公義可言!然而,不說不代表沒有,只要我們明白行為是道德的展現,私德的高度修為乃公義的表徵,便會明白道德從何找著,公義往那可尋!

古時對『德』的解說,是與『得』近似或共通,就是透過行為表現的一種形態。不明白的話可以翻查考核,畢竟學習還不是免費的,花點時間向內進修,總教對外叫囂來得化算,至少可以寧神養氣!

2008年2月20日星期三


















風來雨未來
難怪落花灑靈台
悠然綽約展丰姿
不悉人間有別時
只為一睹紅塵貌
笑踏娑婆覓相知
今乘雲鶴極樂去
未問重遇在何時
曾經共度秋月夜
往後月下獨單思
還有未完柳下夢
唯待來世作未遲
寄語春蝶兒
藍眸淑女別依依
從此陰陽隔
卻是無損倆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