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7月27日星期三

宏觀港式民粹主義

關於民粹主義(Populism),中文維基百科有以下的解釋:

意指平民論者所擁護的政治與經濟信條,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也可以被當成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包括爭取耕地利益、主張自由使用銀礦來鑄造貨幣、以及提倡政府管制壟斷現象。學術界有關民粹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難以捉摸。

相對地,英文維基百科的解釋就比較簡易明白。

簡單來說,就是社會上一般的平民(People)與精英(Elite)之間的鬥爭。套一句共產黨的術語,即「階級鬥爭」。

那麼,港式的民粹主義跟民粹主義有否不同?加入港式是否代表它有其特別之處?

或許回答這個問題以前,可先看看香港的近代史。香港自給英國統治開始,引入了精英主導的模式,建立了一個百多年的社會模態。經歷這段時光,平民與精英階級在香港社會可算得上涇渭分明。基於這種明顯的社會結構,出現民粹主義是早晚的事,源於權力與利益分配的狀況很難維持長久平衡。

以上的敘述,主要是說明香港出現民粹主義存在先天的條件。

到了回歸以後,英國人不得已離開這個殖民地。歷史一再說明,英國人要離開以前,必先會想盡辦法把殖民地破壞到體無完膚,逼使對方用時間重建社會以減慢或減低對自己未來的威脅,以往如印度或馬來西亞都是出色的例子。然而,隨著世界和平潮流的興起,與及英國跟中國的利益瓜葛,香港就不能如上述例子一樣處理,意即把香港從中國分離出去。故此,英國人只能在香港社會裡埋下計時炸彈,而所謂的計時炸彈,就是一群該死不死的技術官僚,與及一些由英國人培育的所謂本地精英。

從港府賤賣港人資產給領匯,到最近網絡界鬧得火熱的收購高登事件。這類事件不論大小,都有著明顯的民粹主義存在。

假如認為以上的描繪屬實,則可進一步去看何謂港式民粹主義。

港式民粹主義,有幾個特徵可供辨認。

第一,是對所爭取議題的認知程度過於表面。最近政府為遞補機制倡議立法,弄得滿城風波,市民一般對立法持反對意見。確實,反對屬無可厚非。當問到反對的理據是甚麼,大多的回答都是政府拿走市民權利。然而,拿走市民權利是否合理,卻很少聽到深入的討論。所以,很多所謂的社會拗撬,其實都在不知就裡的情況下進行,這亦解釋到為何香港人參與社會事件都總是三分鐘熱度。

第二,缺乏對爭取權益的自發性。無論是迫切與否,對於在爭取的過程上一直處於被動。根據過往觀察所得,大多的爭取行動,都是經由政治團體安排下進行,絕少看到是市民自發行動。然而,每次經過政治團體對議題吹噓後,市民的參與則表現出民粹主義的味道。譬如反對大財團壟斷市場,影響香港人生活為例,壟斷已不是今天的事情,早在十多年前已陸續出現,可是一直拖到現在才會大力發聲,恰似為政黨最需要話題的時候予以配合。有人或會歸咎於市民忙於生活而對政治冷感所造成,可是很多的議題都只涉民生,卻一直為市民所忽略,故此政治不政治的問題並不存在。假如有老闆不發員工薪水,相信受影響的員工絕不會認為那是公司的政策問題而撒手不管。

第三,大多聲音永遠停留在聲音階段,裹足不前。市民對訴求直接參與的熱衷,遠較希望藉僥倖創造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為少。例如一直掛在口裡對民主社會的訴求,全無進展,都停滯在原處。希望憑政棍為香港打出一片天的「吃花生」心態,仍舊普遍。守株待兔的教訓是甚麼,相信很多人非常清楚,但說教歸說教,反省可免則免,最終不善還是不善。

話說回來,民粹主義可以被看成是產生民主體制的前奏。原因在於,透過平民與精英之間的不斷角力,妥協的情形將不難預見,而當妥協成為一種社會模態,民主體制就成為一種滿足雙方的必然,因為當各自未能說服或以暴力壓倒另一方的時候,就必須通過一種公平的形式讓雙方進行表決,而現世代最能體現這種需要的形式,則非民主體制莫屬。

問題卻是,前奏不可能無限延長下去,否則主調就永沒出場的機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