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6年1月29日星期日

越軌

物質文明隨著時間的推進,一再跨越高峰,令世人不斷讚嘆之餘,也享受著科技發達所帶來的方便。

正當我們不經不覺對一切感到滿意的同時,自己有否一刻感到被物質文明割得片碎,如敗絮般飄零在一股看來無法超越的洪流中?

現代人對生活的態度,已由過往的獨立變為依賴。這種依賴,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點點,同時也意味著由此而衍生的種種分支。而令人感到慨嘆的是,這不單是某個層面存在著的問題,相反,卻是整個人類的情況,當中不論老嫩中青。

現代城市人的生活,從條件到素質無疑總較以往為佳。但這種看來是幸福的狀況,其實相常弔詭。當我們被物質生活圍攏,呼吸的空間同時漸漸縮小。這樣的壓迫感令我們不得已把整體粉碎,企圖變成更小的單元獨立存在,從而換取一點空間,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

我們不難察覺得到,在生命的每個流程中或多或少也有著這些情況。物質多寡、名氣大小,決定了現代人存在的價值。

小朋友的天真爛漫,不再是一件可貴的事情,反而他們能掌握多少沒必要的技能才是成人眼中的價值。我們透過誘導、扭曲了的概念,強逼他們發展並非他們有興趣的事情;例如,彈琴不是因為想到藝術,相反是展示才能的表現,好等報讀名校有點把握。又或者,獎勵不再是一種鼓勵的表示,退而變成是小朋友和成人之間各取所需的交易。

青少年沉迷偶像和名牌,是迷失自我的最佳例證。透過了物質社會提供的這些幻象,他們便能從統一乏味的環境裡建立起能彼此認同的集體自我。然而,這些千篇一律的形象,並沒法好好為他們帶來朝氣勃勃的發展空間,相反卻是引領他們進入一條盲巷。

成年人為了能夠安身立命,而放棄原則者大有人在。當我們高呼政府無能、企業無恥的時候,卻甘於處身其中,然後間中呼喊一聲生活逼人。雖然,我們對此顯得無奈並厭惡,但同時又急於在污泥當中與人競爭。縱然污泥的氣味並不好受,不過也不可因此而落後人前,我們還得急忙在泥巴裡抓上一把,然後匆匆塗到面上。

終於可以來到暮年,我們仍未能把心情靜下來之餘,還似要和世界拼上最後一次。本來因年紀漸老、經驗漸長所散發的魅力,統統轉化成在股票金魚缸面前的些微動力。那些應該是看透世情的目光,頃刻變成了維園互搶麥克風、爭相大放厥詞的倉忙。未來日子已沒有多少,尚未知有否明天,卻還不懂欣賞夕陽,反之卻仍想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綜觀這些現象,廣義地看都是失卻自我、無法統一下的展現。我們因為物欲的驅使,遊走在一條循環的路軌之上。不斷重覆又重覆的生活,令我們變得相當呆板,並且失去生命跳躍的節奏。我們不再冀盼奇蹟在身上出現,卻沒法把這種渴望消除,久而久之,我們把一切希望投射在虛幻的物質和人物上面;至此一個獨立而統一的自我,也在這種沒有希冀的生活中漸次分解,變成了零落四散在周遭的幽靈。

若要重新把自我尋回,就得花力氣去越過這條循環的路軌,建立出一條與別不同的軌道。事實上我們已不可能如古人一樣離群而活,但同時也犯不著要以社會既定的風格殘存。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首跳脫活潑的樂章,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樂器與他人譜出和諧的旋律,同時亦應該可以獨自演奏出動人心弦的音符。

2006年1月27日星期五

最熟悉的陌生人

網絡建構了虛擬世界,有人認為這有助於人際交流,有人卻持相反理由,認為沉迷在這種虛擬是浪費人生,並且以最高的道德規範批判這是人性墮落的一個典範。

姑勿論誰錯誰對,這些都不是文章主旨。這裡要反思的,其實是網絡交流背後的有趣現象。

處身在高度互動的所謂現實之中,人和人的交流總是顯得戰戰競競,情況有如進入了一個極度危險的地域,每個人也必須自我高度設防。我們面對毫不認識的陌生人,不會無端透露自己的一點一滴;您會在詢問路人後,留下自己姓甚名誰,及要求對方提供同樣的資料嗎?

高度戒備,並不是只為陌生人而設,同樣地,我們設置障礙予認識的人。唯一不同的是,我們認為在程度上已很放寬,而且這是處世必要的措施。每個人對於親密的對象有不同的演繹,而無論以父母、兄弟、朋友、情人甚至任何組合來填充親密角色,我們很大程度上會為自己保留一點私隱。對於某些認為是無法明言或難以交流的話題,我們多數採取迴避與隱瞞的態度對待。正當我們以為已差不多對著親密角色把自己剖開的時候,其實那個差不多的程度,很可能和完全封閉只有一步之距。在與親密角色溝通的時候,到底有幾多是歪曲、有幾多是真實、又有幾多是心裡想說的話?

我們在對待親密角色和陌生人之間,沒有天淵之別。與他們的距離,並不是前者咫尺,後者天涯。相反,很有可能都是相隔咫尺身,天涯海角心。那麼,在我們身邊亦只存在陌生人。然後,我們都在慨嘆人生孤獨寂寞,同時又渴望得到一些別人的慰解。反反覆覆之間,我們樂於沉淪,並善於偽裝。

然而,當來到網絡世界,我們在態度上作出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們廣於結識不同的個體,善於和這些素未謀面的人打開話匣。憑藉一個虛擬的身份,不再害怕這些陌生人。我們可以無牽無掛地,把壓在心底的祕密盡情向對方訴說,虛擬的接觸對比碰面的交流更令人感到安心。畢竟,我們互相在對方眼中都不過是藏在螢幕背後的幽靈;沒有一點真實,如虛似幻的存在著,但能夠減退那一份孤獨寂寞的感覺。

曾經有很多人說過;死人才能夠守祕密。可是,死人還可以在未死前把我們告訴他的祕密存錄下來,故此這也不是絕對。真正能夠不把祕密公開的,原來不是死人,反而陌生人因為那些祕密在他們而言毫無價值的情況下,令祕密成為真正的祕密。所以,我們不怕傾訴,並同時把他們留住。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大家漸漸混熟。我們互相知道對方不少的事情,變得親密、變得接近、變成了彼此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2006年1月26日星期四

放棄寂寞

三萬呎上的空中,一排坐椅,一個歸人。

除了引擎的怒吼聲、間中的不穩定氣流帶起了些微的變化以外,三個多小時四周一切也沒有一點改變。可能,這個穩定的狀況,根本存在得比想像中長久,只是未能感受。

本來睡眠正好與這種環境抗衡,可惜那位任重道遠,卻又帶著不如其份、童心未泯的空中小姐,一再奉獻她的殷勤。難道以她的空中資歷,還看不出一個睡著如死屍的人是不需要水和飯的嗎?

也罷,不醒、不醒還須醒,只待早遲而已,畢竟結果還是一樣。無聊地在扶手上的操控亂按,面前螢幕裡的影像閃了又閃。累了,就在停下來的地方讓眼睛找點事做。

看到的是一齣電影,卻由於中途進場,也不曉得片子喚作甚麼名堂,反正隨緣而來,何必強求答案。意外的是,片中女角講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意思大約是說;實情是甚麼?實情就是沒有可能存在的地方。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寂寞,無論周遭如何熱鬧、四圍穿梭著多少熟悉的面孔、又或是有多少寒暄暖語,還不是依舊感到寂寞!這種情況,就是認定了寂寞已是一個實情,而這個實情並不容許有其他如寧靜、自我、空間等等的可能性存在。

當其他的可能被一再抹殺,餘下的便只有重覆又重覆的同一感受,情形有如擴音器把訊號增強,變成了寂寞更寂寞。

「可能」是個母親,沒有母親誕不了「希望」。若然一個人的世界只能是寂寞,那麼這個人已沒有希望。縱然不斷的幻想著從寂寞找來一個出口,但扼殺了「可能」,還怎麼會有「希望」?

沒有了希望,處身的四周自然也顯得如荒野茫茫。希望或許未能帶領我們去到想達的地方,但至少有著一條路線可供前行。只要仍肯花上一點力氣走在路上,遲早也會找到合適的道路走往理想的方向,但最基本一點,就是要容許可能存在。

放棄寂寞,投向孤芳,並不是同一件事情。英文的 Lonely 和 Alone,本身也在描述兩種不同的狀況。

想到這裡,再看看那位淘氣的空中小姐,忽然有種上前在她臉龐輕吻的衝動。

禪在那裡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以上是一則惟信禪師的禪語錄。及至現在,這段說話成了某些人的口頭禪。然而,內裡所講的到底又是甚麼回事?

民智未開,人對天地間的事情認識不深,看到了每種不解的事物,自必生出一種神祕的感覺,而由這種感覺,慢慢產生出敬畏的心情。這種敬畏的心情,令人不敢對事物多加質疑,也就不難認定所見即是本來,本來即是所見。

當人積累了愈來愈多經驗,建構了愈來愈多知識,對所見所聞便不其然產生出不少疑問。透過解構事物,窺探得到某些部份的時候,就以為已然得知事物的整個模樣,這時正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但是,這些不斷的解構,亦造就了人的自大和狂妄。誰不知這些片面的知識,並不能清楚了解事物的本來,相反加進了幻想的片面,得出的只是一堆幻象。這好比把一位慈父剖開,然後妄想找到那份慈祥一般荒謬。這類人一般認為自己是科學而不迷信的,但實情正是墮入科學迷思的一群迷信羔羊。

若然,浸沐在這種迷思中尚存一分清醒,則不難從此再進一步。人只能在嚐過鮑參翅肚,才可以對它們作出有意義的評價。未曾嘗透事情滋味,繼而急於說三道四,只是莽夫的一般見識。

那麼,再進一步又如何?

再進一步便是還原。把事物從頭到尾看清楚以後,它們還是本來面貌,展現出的還是一貫模樣。這時又回到了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境界。唯一不同的是,最初是憑一顆愚昧的心去看,最後卻是用開啟了智慧的眼晴觀望。

下次,當發現自己看山不是山的時候,先不要以為發現了甚麼真知灼見而興奮莫明。那個時刻要急切做的,要不就是坐下來靜靜反思,再不就是馬上找大夫醫治,免得眼疾愈來愈嚴重,最後變得不只眼盲,還有心盲。

見山見水,禪在那裡?

2006年1月23日星期一

食為療饑

博友松尾有興趣問及;佛祖說食肉乃為藥療故,是甚麼一回事?

其實,佛陀的追隨者成千上萬,除了由始至終跟隨的憍陳如五人,其他都是半途出家的修行者。所以,食肉問題並非單在某本經書提到。相反,基於佛陀隨緣說法的關係,在不同的經書中偶有提到的也並不為奇。

今次取楞伽經作為解說的因緣,是因為經上記載說法的因由,正是專為解答修行者問題而來的。

如是我聞,佛陀在楞伽經末段談及素食的理由,當中有提到若以肉食,則肉乃是藥療。

經文其中幾句:「大慧。我有時說,遮五種肉,或制十種。」就是說出不得已於地理環境或其他原因,令人不得不以肉為食,故此訂立遮戒,允許比丘們可以食用五淨肉。例如,在極地生活的愛斯基摩人,他們受環境所限,不吃肉根本無法生存。所以,食肉乃是為了療饑,故乃是藥。

依佛陀眼中來說,一切飲食目的旨在療養身體,而療養的理由,是因為皮囊是一個病軀。要了解何謂病者,從中醫角度就是身體機能失調的狀況。饑餓可以令身體因缺乏營養而失調,故此也是病的一種。因此,飲食最基本的用途只是透過進食來調節身體,以達至平衡的狀態。

一旦可以利用素食來達到療養目的,著實無必要以肉食為依。佛教不食肉的原因,除了因為從本以來,自性同體之外,也包括另外一些源故。所謂自性同體,就是從本源的角度出發,世上萬事萬物也是出自同一地方,而且都曾經輾轉互為因緣,彼此做過六親眷屬。所以吃肉即如在吃自己父母、兄弟姊姐、妻兒子女和朋友親戚。除此以外,吃肉者難生慈悲、易起殺慾,亦會因而引誘他人嗜殺謀利。再者,吃肉的人身上帶有肉香,走在山林間虎狼能容易辨別出來,增加危險。還有其他更多原因,三言兩語實難盡錄。

然而,現代社會仍是以食肉為主流飲食文化,要做到素食在環境上亦有一定難度。雖然有心者未必可以做到身體力行,但最少在吃肉時也該心存恭敬。畢竟一條生命是以犧牲來換取我們的存活,若還在口啖其肉時顯得津津有味、以大快朶頤為目的,則是對生命的一種侮辱。可惜,坊間正正有不少的論食節目,主持人為了吸引歡眾而故意如此!

鞋子,不要難過

世事往往有玄奇的一面,一雙鞋子,竟然也可帶出這樣一個故事。

咖啡色的一雙皮鞋,本來好好放在鞋架上,為了找一個主人與它踏過自己的土鄉。可是,陰差陽錯飛過幾千哩來到異國,一住就是十年有多!

一九九六年,是香港經濟的巔峰期,百業興旺,成就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之都。

那年在公司也可算是位極人臣的我,掌控了整個亞太區的資訊科技部門。老闆身處地球的另一面,基本上也無暇理會亞太區的事務。總之,公司賺錢,各部門也統統得花錢,當作是為公司積點陰德。那個時候,出埠成為了一種無需要的必然。

記得那次是為了到新加坡參加一個區域會議,出席的有公司的行政總裁,故此老闆從地球的另一面依貓傳書,告之定必要赴會,好教總裁大人了解亞太區的資訊科技部門是如何人材濟濟。

出門當日,一身輕裝,波鞋、牛仔褲、一個背包和一部手提電腦,何其瀟灑。到了酒店,翻開了背包,把西裝恤衫翻了出來架好,再左搜右刮,忽然發現;忘記了帶皮鞋!!

這可不得了!晚上的酒會都是貴賓,一眾衣香繽影的同時,怎能走出個身出波鞋便服的小混混?這樣太不成體統、太不成體統了!心下一亂,馬上走到街上的商店隨便挑了對咖啡色皮鞋;這對皮鞋,就只是在晚會上亮相一次,往後便被藏在鞋櫃,一待十年!

週前一個清早,黑色皮鞋因為積勞成疾,突然壽終正寢。急忙之下在鞋櫃裡亂搜一番,翻來了久遺了的咖啡色皮鞋。這幾天一直穿上,開始時還感到一點不適,但到這刻卻又已然習慣。想是初時鞋子是鬧脾氣,心裡暗罵我這過橋抽板的人,所以把皮革變得異常硬朗。往後相處慣了,也就心軟下來,連皮革也軟化了。

玄妙的是,早不來也遲不來,剛好明天要到新加坡它便走了出來。要是早一點找上它來穿,恐怕未去它已撐不住破了,又或是遲一點找來,可能我又會嫌棄那份牛「皮」氣而把它置在一旁。

就是這樣,它明天會和我上路,回到自己的故鄉。也許,這一切因緣在買下它時已經注定!

英語中有句說話;”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意思是從別人的角度去想,體貼一下別人的心理。雖然,明天我只能 “Put myself in my shoes”,但也希望可以感受鞋子重歸故里的心情。

2006年1月22日星期日

哥斯拉

剛看完《哥斯拉–最後的戰役》,感慨良多。

說到哥斯拉的歷史,牠較咸蛋超人來得更長,意義更加深遠。

二次大戰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兩枚原子彈,一直是藏在大部份日本人心底的陰霾。原子彈在日本所做成的震撼力,除了是頃刻之間奪去無數生命的破壞力,還有那一種磨滅不去的挫敗感覺。

那種感覺,總是如幽靈一般纏擾在日本人的心裡,慢慢形成了一種怨恨的復仇心態。這種揮之不去的心態,最終形成了具體化的表達;哥斯拉。

哥斯拉的誕生,本身就是一種控訴。牠原本只是一頭很普遍的蜥蜴,低等的爬蟲類生物。一次核試的意外,把這頭生物變成地球上最恐佈的破壞王。每次牠的出現,總是以破壞人類文明建設開始。這些象徵性的表達方式,正是日本戰後那種自卑心態膨脹後的展現。

戰後的日本受美國操控,日本政府無力反抗之餘,只能任美國蹂躪。從建立軍事基地到美軍在日犯案的次數,也令日本人產生仇美卻又無奈的心理。日政府對美國的忍讓,令到很多日本人抬不起頭做人。雖然,戰後日本很快重建了國家,並且以令人刮目的速度重新站在世界舞臺上面,但他們更明白很大程度上乃是依仗背後美國的勢力所致。

到了今日,原則上日本仍然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處身在聯合國這個國際政治舞臺,日本也只是一個和落後非洲國家同級的會員。縱然多番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的身份,可是卻一次又一次被美國玩弄在股掌之間,只能成為一個被牽動的傀儡。

當回顧哥斯拉的歷史,我們不難發覺牠愈來愈厲害,相對之下每次能夠馴服牠的機會也愈益困難。然而,最可怕的情況,是哥斯拉愈來愈容易因為些微的事情而有所觸動。牠日益龐大的身形,和變得非常敏感的心理正是其令人感到恐懼之處。

龐大的身軀,表示了牠力量的霸道,已超越了受控的範圍。敏感的心理,告訴了牠已不是當日的吳下阿蒙,相反在智慧上已達到一個可反過來操控生死的層次。如果,這種心態不被好好的疏導,日本重新成為威脅世界的民族相信指日可待。

日本沒有甚麼本土文化可言,很多的傳統以至價值觀其實也是從外邊灌輸進這個島國。這種情況有如一個孔武有力的嬰孩,好壞取決於他對外界生出甚麼樣的解構。如果他一直存有外界對其產生威脅的假象,則採取先發制人的做法也並不出奇。

哥斯拉雖然可怕,而且破壞力驚人,但仍教人慶幸的是,牠並不十分好戰!

2006年1月21日星期六

清幽林中澗
孤星獨雲遊
忽來風一縷
吹皺了眉頭

都市蜃樓

夕陽餘暉,透過薄薄的輕紗從窗外滲了進來,室內沒點亮了燈,四周一片寂靜。

忽爾,懸在天花的黃燈亮了起來,照到了地板上的一把肉刀,刀身仍染著未凝涸的血水。刀旁一個無力的身軀,披頭散髮的坐在地上。從身影來看,她應該是個女子。

混濁的呼吸聲在充斥著,她似乎正在竭息,想之前是耗用了不少體力的源故。除了一柄染了血的刀,在不遠處還放著一些東西。當泛黃的燈泡漸漸釋放出應有的亮度,那些東西的輪廓慢慢變得清晰;那些原來是一具一具的屍體,少說也有五、七具之多,而且是剛死去不久的,血在身上還不停的流著,間有一兩具還不時因未死掉的神經反應而彈動一下。

富豐了畫面,形成了一幅血圖。放眼望見的,是一個尤如地獄血池的境像,其中是為了還業報的眾生,被唯一的母夜叉在重覆殺戳,直至罪孽償還。

女子看來已回過氣來。她重新提起刀子,瞟上了一具還算完好的屍體,看來還得把它折磨一番。深呼吸了一口氣,她把刀子插進屍體的胸膛。血在早前已流得乾盡,故此這一刀並沒有惹來血花四灑,不過只有淡淡的嫣紅濺在她的襯衣上面。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她向著屍首喃喃自語。

「但可不要怪我,不過除了這樣對您,我再也想不到別的方式!」

「要怪的話,那只好怪您自己,為甚麼要這樣對我?為了甚麼?把我緊緊鎖進一個您建構的溫柔地獄,無有出期!」她開始變得有點歇斯底里。

她手下加緊,刀就從插入的位置一直往下割去,終於完全把屍體剖開。望著給剖開了的胸膛,她呆了!四周又再回歸到死寂。

突然,門外傳來了一種熟悉的腳步聲,像有節拍的從遠而近。這些聲音驚動了她,忽然之間顯得一陣慌亂,但很快便定下神來。

然後,大門被打開,站在開外的是個男人。

男人看到了面前的境象,絲毫沒有一點驚訝。

「親愛的,都說不要自己動手殺雞,託肉店把雞直接送去餐廳不就成了嗎?看!搞得滿屋是血!」他沒有責難,卻帶點無奈。

故事完了!還是未完?一切沿自您的抉擇!

「嗯!看血水都流到屋外,隔鄰黃太看了定又說要報警!」

「親愛的,託肉店去辦還不知會否送些瘟雞過去,現在禽流感猖狂,都是自己親力親為的好。」女人邊說邊把掩著面龐的頭髮撥到一旁。

恰巧這時那位黃太路過,看到情況皺了皺眉說:

「你們怎麼搞的,這個多月天天殺雞,搞得地方污穢不堪!經營餐廳的有特權擾民嗎?」說罷掩鼻急步離去。

剩下的男女互望,一臉茫然。最後還是男的先開口說:

「嗯!待我拿只雞過去給黄太賠過不是,免得以後碰面尷尬,好嗎?」

女人聽後急忙取了只乾淨的雞包好,遞到男人手中。

男人提了轉身,正要離去。

女人忽地拿起刀子往男人剌去。這刀很猛,一把從後貫穿了男人的心臟。他都沒有問個明白,便匆匆走到黃泉去。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她向著屍首喃喃自語。

「但可不要怪我,不過除了這樣對您,我再也想不到別的方式!」

「要怪的話,那只好怪您自己,把我寵愛得如公主般!除了把您殺死,以防有一刻想到您的溫柔體貼又來把我鎖往,我沒辦法!我沒辦法!」

天已黑透,映得人心也如這刻天色。

故事完了!還是未完?仍是您的抉擇!

2006年1月20日星期五

瘋人瘋語

首先,要強調自己並不是教徒。這個「教徒」的定義,包括一切世上現存宗教、懷疑宗教、信仰以至教條的追隨者。文內所引用的宗教和理論,只根據本人所曾接觸、聽聞、研究以至體驗下的有限表述。

故此,若看官認為其中表述有違原意,煩請不吝指出,以作修正。從這個基調上來說,以下文字只屬個人的瘋人瘋語。

神祕的三

耶教體系–基督教認為上帝是三位一體(Trinity)的最高存在;三位分別是聖父、聖子及聖神。上帝的本質是永恆的三面,而不僅僅是一種概念上的描述。換言之,三面是獨立並一體的存在。

印度教是一種多神論的宗教。但是,在眾多神祇當中,其中三位基本上是位處在最高的位階之上;衪們是創造者梵天(Brahma)、保護者毘濕奴(Vishnu)和破壞者濕婆(Shiva)。整個宇宙的誕生到終結,都是掌握在三位神祇身上。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宇宙的本相,就是三法印描述下的狀態。諸行無常,代表了一切事物並非恆常固定。諸法無我,代表一切事物並沒有自性;自性者即自我本體也。寂靜涅槃,代表一切生滅之間本相並沒有改變。

道教強調天、地、人三才。亦只有三才歸一,才能進入「天人合一」,即我乃宇宙、宇宙是我的境界。這個境界與陰陽學說中,天地未分處混沌的狀況在意義上大致是一樣的。而混沌正是形容宇宙太初的狀態,非常接近原點,亦和天文物理學的大爆炸理論中的奇點在意義上不謀而合。

這個情況,說明了這些中外不同的思想,縱然在基礎以外的部份有著南轅北轍的分別,但在理論基礎部份卻存著神祕的和諧性。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基於萬事萬物皆同出一源下所必然產生的狀況?

零碎的砌圖

假設,我們把各思想中這些基礎部份湊合,將可能會得出一個甚麼圖案?那不如讓我們嘗試一下。

反對基督教人仕,其中一個重要的據點就是三位一體有矛盾性。基於三位中的每一位也代表著上帝,那到底三位一體是三位都是上帝,還是只有一位?又若三位,何以喚作唯一的上帝?

古代的溝通工具並不發達,語言也無法避免受到限制。所以,一般古代文獻或典籍,並不可能如現代書卷般把思想記錄得詳盡。而且,在民智未開的世界要闡述遠大奧祕的事情,很多時候會用上比譬、暗示或借喻的手法描述。所以在古代出現的大量神話和傳說,很大可能也是因為這些原因。

說回三位一體。如果不單從文字的表面意義去看,那又會得出個甚麼模樣?

三位的代表是父、子、聖靈。把三位拼在一起來看,不難發現一種隱藏在背後的關係;父→子→聖靈。先有父的出現,然後生出兒子,最後進入聖靈,這又是甚麼意思?父和子是因與果的關係,這點顯而易見,無須詳述。那子和聖靈又是甚麼關係?子是果,既成之物,靈者,虛無飄渺,未定形的狀態也。當果成熟就成為另立的 因,而將來的果亦由未定形而漸生形態;子和聖靈就是未來的因果組合。

父→子→聖靈=因→(果→因)→(果→因)

簡化了就變成;因→果→因,或者看成;過去→現在→未來

如果,把父→子→聖靈的符號轉換,

套在印度教模式,那便得出;梵天(創造)→毘濕奴(維護)→濕婆(毀滅)。

套在佛教模式,那便得出;諸行無常(成)→諸法無我(住)→寂靜涅槃(壞空)。

套在道教模式,那便得出;天(本源)→人(展現)→地(回歸)。

無論是那個模式,我們也不難察覺都是因→果→因的關係。如果把頭尾的因接上,那就成為了一個圓圈,而圓圈正有著圓滿和完成的喻意。

如果萬有是神、至高無上、終極、宇宙的一個完全同義詞,那圓滿也是萬有的一個完全同義詞。那麼,最高的存在似乎已被窺看到一點。然而,這代表了甚麼?對人生又有甚麼啟發?

忘記過去、緊守當下、向著未來

一個系統,簡單來說就是輸入→處理→輸出。而輸出透過回饋機制–Feedback Mechanism,又可重新變為輸入,運作的模式是圓形。

當我們把神、萬有、至高無上、終極、道以至任何同義符號看成為一個系統的話,變相是把因→果→因看成系統。

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點;就是系統的所有屬性(Attributes)將較系統內所有元素各自屬性的總和為大。

舉個簡例;交通系統。

交通系統簡單地說由人、車、路組合而成。我們不難理解,在任何交通系統中總會或多或少遇上如塞車、意外等事情,這些都是交通系統中的屬性。但系統中的元素人、車或路,本身並沒有這些屬性。

又例如,這篇文章內大約由人、書寫工具、字詞所組成。無論文章是好是壞,它也有獨立於人、書寫工具和字詞屬性,好像價值、內容、意義、長度等等。但這些屬性並不可能在文章系統內的任何元素裡找到。

回饋機制,又分為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和負回饋(Negative Feedback)。正回饋負責發出正向的訊息,負回饋負責發出負向的訊息,令系統作出反應,目的在保持穩定,從而達至自我完善。

例如,將暖氣機溫度調教至二十度,運作開始到室溫高在二十度以上,暖氣機內的負回饋裝置會因應情況而發出訊息,令系統停止運作,直至室溫降至二十度以下;這是反向迴轉(Reverse Loop)。又例如,渦輪增壓汽車透過將部份排放氣體的回路,令汽車在達到某轉速時突然加大馬力,就是正回饋裝置的功用;這是正向迴轉(Enforce Loop)。

那麼,在因→果→因這個系統之內,若人多行善事,那整個系統將會趨向善性表現。反之,多行惡業則系統自不然趨向惡性表現。這當中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選擇。

這樣的結果,解釋了舊約聖經的天火梵城並不是上帝不仁,而是人行了太多不義的事。這也說明了印度教的行者為何要苦修避世,以免因誘惑而多作惡業帶來惡果。同樣結果不只對佛教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義說出了當中的理由,也為道教為甚麼強調修身以達無為的原則提出了立點。以此引伸,所有導人向善的宗教都是功利主義的最高典範;目的正是自利利他。

如果上帝、道、至高無上、終極或唯一的神,只是一個獨立的存在,那麼衪的存在價值是零。所有宗教,或明或喻地說著建立一種人和最高存在的良好關係,原因不是無端去開展一種關係。相反,正因為因→果→因是一個整體的關係,而不是各自獨立存在而毫無關聯的。

縱使人的渺小如一台機器中齒輪是的一齒,但整個系統本身還是唇齒相依的。只要其中部份出現改變,則整個機器模態也會改變,可能是運作得更好更完美,也可能是因失誤而步入滅亡;這當中依舊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2006年1月19日星期四

我是小丑

我是小丑,游走在您的四周。

把您逗得樂了,還送上我心愛的汽球。

時光溜走,您沒法因看到我而得喜悅,漸漸變得憂愁。

然後,您告訴我不再逗留。

那刻的我,滿面淚流,可是在面具背後,您始終無法感受,無法看透。

我軟弱無力地站在背後,目送您默然遠走。

我多盼望您會回頭。

曾經,您埋怨我從未開口,說出有多愛您的感受。

可惜,我不過是個小丑,只能笑著看您,情感流露卻不能張口。

我是小丑,只有透過身體語言讓您感受。

可是,您從沒想過靠近,迎接我那份心底蘊藏著的溫柔。

如果,我不是一個小丑,或許就能如平常人一樣對你開口,讓您把我完全擁有。

可惜,天生我是個小丑。

天生我懷有這個缺憾,令您不再向我回眸。

可惜,您再也不會回頭。

從此,無論多久,您永遠消失在宇宙,我卻仍然是那個小丑。

2006年1月18日星期三

價值分析

偶然看到松尾的圖片資料夾中有幅 Value Chain 的圖,便想起一個有趣的問題;

為甚麼圖中橫放的功能要在上面,而直放的功能則在下面?

今次不在這裡說答案,大家不妨發揮一下想像力!

Tips: Margin,Overhead!

女權主義的迷思

一九六八年國際婦女節那一天,巴黎爆發了大規模的婦女遊行。

她們高舉口號牌,上面寫著;「打倒女權主義」。

傳統女權主義(Feminism)發展於十八、十九世紀時期。一八四八年,美國的一群婦女代表仿照美國的「獨立宣言」,發表了「婦女權利宣言」,對兩性平等都提出了具有說服力的論證。主義的基本是反對男權獨大,強調兩性平等,突顯了當時西方男女不平等的狀況,已達到了令女性不能不醒覺,繼而站起來爭取權益的地步。

可是,在爭取過程上,女權主義者犯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就是誤把兩性平等,等同是兩性差異的消除。從生理到心理層面上來說,兩性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而這些差異,並非只是形式上的分別,可以透過消除不平制度而得到平衡。相反,差異並不可透過任何新的建制而被取締。在爭取同等權利、義務及至福利上,這些差異都成為反對者攻擊的目標;例如多以男性為主的體力勞動工作,會以婦女在效益上不可能達到一樣為理由,壓抑甚至拒絕婦女的參予。

然而,這些實在的差別確為女權主義的發展帶來致命性的障礙。終於,在渡過漫長黑暗時期後發展出後女權主義(Post–Feminism),重新為女性在爭取合理權益上帶來一絲曙光。不過在某些範疇上,後女權主義其實是反對女權主義的。例如,後女權主義者強調身份而不注重平等問題,意味著女性身份並不與男性身份有自然對等的關係。他們更反對把女性男性化,把她們帶入既有建制當中,並以虛假的面孔充當著男性角色。

在兩性問題上,後女權主義者承認兩性有著自然的差別,從生理以至心理上亦然。這種論調,消弭了所有反對者由於這些差別帶來的批評,並且進一步以這些差別作為討價的平台,與傳統男性主導的社會進行互爭權益的角力。

隨著時間往前推進,部份人把女權主義和後女權主義混為一談,產生出一種被嚴重扭曲了的意義。這種誤解令女性在身份和權益之間有著浮游不定的立場。一方面她們以女性和男性先天的差異作為理由,把超過應有的當作是一種既正常又合理的權益。另一方面,又把由差異引起的不平均權益當成是對女性不平等的抑壓。這種基於迷思產生的行為,把兩性關係從趨向和諧的方向反了過來,變成了一種兩性間無形的張力。

如果,兩性和諧是兩性之間共同希望達到的目標,那麼存有這類思想的人,不論男女,也應該把握問題未爆發前的當下進行反省,並好好矯正迷思。

2006年1月17日星期二

夜的迷惑

一連寫了幾篇頗嚴肅的文章,自己翻看後也感到有點納悶。畢竟這類題材也屬於冷門,吃得太多生冷的東西會生病,相信精神層面上可能也是一樣。故此,希望轉個話題說說自己。唯一擔心的是,這個題目不只冷,而且更可能倒了大家的胃口!

曾經,博友松尾Andrew金婆婆就妖夜叉是否一名資訊科技工作者產生懷疑。最近在檔案中找來了些有力證據,應該可以令疑惑程度降低一些。

這些證據源自某年的幾篇訪問。話說三年前,在某大跨國企業擔當資訊科技主管的時候,因為和某產品商洽購了一批外置硬碟,而出產商又想藉此打開香港的市場,所以找來了公關顧問穿針引線,引來一群傳媒做專訪。

適逢其會,同年公司也因為慶祝成立一百五十週年,而開展了一連串的宣傳活動。想到兩家公司皆可透過這個專訪得益,便戰戰競競地向當時的老闆建議接受訪問。由於我們是一間工程公司,傳統上雖不抗拒這類宣傳,但也並不熱衷。不過,老闆雖然年老,但思想非常開放。當跟他談及怎樣鋪排內容後,他欣然答應,而且也不介 意傳媒訪問他。

這原是一個完美的結局。有謂商場如官場,鋒芒太露,功高蓋主總會惹來殺身之禍。故此,獻計可以,邀功無謂!正當打點了一切,並安排了時間讓媒體採訪的時候,老闆忽然急召商討此事。原來,老闆在打退堂鼓!理由是那個安排好的日子他不在香港,另外,資訊科技事情自該由資訊科技主管處理比較合適。就是這樣,我給抬上了大紅花轎!

終於,訪問完了,拍了幾張照片,放到那些媒體去!說實的,那輯照片的造型真是不敢恭維;拍得我活像個足球員在排人牆般!


這個也罷,最慘是那份訪問面世之後,惹來不少同事的話語。好些用讚賞的語調如「厲害!見報了」、「資訊科技部今次多威風」、「大明星來了」等,背後卻隱隱存著一種嘲諷。唯一慶幸的,是老闆對於報導的內容感到滿意。


經此一役,深深感受到古代聖賢的教誨總有其道理;不在其位,不謀其事。要是老闆親自出征,相信就不會有那些流言蜚語!

2006年1月16日星期一

似幻如真

有否想過,所謂的「真實」,到底有幾真實?

這個問題,自古到今的哲學家也搞不通、一般的人也搞不懂、清醒或瘋狂的人搞個一團糟。那麼於你而言,「真實」到底是甚麼?又有幾真實?

唯心主義(Idealism)者企圖以思想、認知以及思想的主體來解決認識真實性的問題。數學及哲學家笛卡兒的名句;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就是他在懷疑到無法再懷疑下去的結論。可是,這不是證明了真實,而是表述了思想的極限。

經驗主義(Empiricism)者只相信,可通過感觀知道的事物、可被測量及觀察得到的事物。他們強調感觀經驗和世界產生出一種相互作用的關係,而認知亦是由此產生。換句話說,若世界與感觀經驗缺其一,則不可能有存在。不過,問題在於,假設經驗主義的理論是正確的,但仍然無法確定兩者的真實性;即世界是確然如感觀經驗下一樣的嗎?又感觀經驗能肯定對世界的詮譯沒有歪曲並全面嗎?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者沒有解決關於真實性這個難題。儘管他們拋棄了外在絕對的東西,但是卻以自我為依歸。其中馬丁˙海德格爾認為在我們在有意識經歷之前,已作為一個既定的主體在世上存在,情況有如陶泥被放在制陶器的輪子上一樣,要先存在,才能透過某種形式的改變而成為某個選擇後的形象。不過,這種詮譯方式惹來對真實性更大的疑惑。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在相同環境下為可會培育出不同的人?如果說因為沒有絕對相同的環境,所以如此,那麼我們為甚麼卻要相信絕對的存在?

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者駁斥一切的絕對,強調人類知識受限於語言,而無法了解彼岸的真理。因此,任何冠冕堂皇的敘述方式,無論是宗教的、哲學還是科學的,都是有限並受到歷史的約制。它們免不了有著瑕疵,並且殘缺不全。他們相信廣泛性和獨有性,對自我有著高不可攀的價值觀。可惜,怎樣努力去開拓更廣闊、更大包容性的理論也不可能確定真實是怎樣的一回事。何況,後現代主義者一旦開始進行解構,即犯上和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理念產生矛盾的問題。

那麼,就可感受得到的經驗世界而言,它是否真實?或曰真實性有幾高?

以這篇文章為例,假設當你正在閱讀的同時,聽到了附帶其中的樂曲,在你的真實裡至少有文章和樂曲兩種元素。對比於一個聾子或本身電腦無法播放樂曲的人而言,真實只是一篇文章而已。如果加上個人閱讀文章和聆聽樂曲時的感受,每個人所經驗的真實將變得更大不同。

這裡反映出一個狀況,就是世界不可能在人們面前呈現客觀的本質。反過來說,一切能經驗得到的也是人們各自主觀的演繹。所謂客觀的存在,只是一種幻想下的產物。

然而,事實是否如此?那便要好好的深思一番了!

2006年1月14日星期六

天龍八部

這篇「天龍八部」,不是講述金庸先生的名著。故此,這裡沒有喬峰、段譽、虛竹和阿紫的故事。

寫作因緣,是早前在博友桔子那裡留言,引來對「夜叉」這名稱的小討論。天龍八部,其實是佛教對八大護法神祇的稱號,亦有八部眾之稱。

八部眾是指,天–Deva、龍–Naga、夜叉–Yaksa、阿修羅–Ashura、乾闥婆–Gandharva、迦樓羅–Garuda、緊那羅–Kinnara和摩睺羅伽–Mahorage。其中又以天、龍二眾為上首,故標舉其名,統稱天龍八部。

所謂護法神祇,意思是指八部中有皈依和守護佛教的眾生。而當中每一類是代表一個種屬的集合,而非獨一的神祇,正如人類是所有人整合的意思,當中有的是教徒,也有的是非教徒。

 
天–Deva,凡指一切居於色界天和無色界中的天人,他們的普遍能力比欲界的眾生為高,但並未完全能得到解脫。當中較為人們熟悉的有帝釋天(玉皇大帝)、四大天王(持國、增長、廣目與多聞)、韋馱菩薩、大梵天王等等。

 





龍 –Naga,群龍之首,稱為龍王或龍神。一般謂龍是住於水中之蛇形鬼類(或謂屬畜生趣),具有呼雲喚雨之神力,亦為守護佛法之異類,因他們主施風雨,故有著掌管潤澤大地的職務。閻浮屠(現在我們居住的世界)並沒有得到所有佛陀教化的知識,當中失去的部份相傳可在龍宮內找到,故此龍宮可被看成是佛教的藏經閣,而龍王則可看成是圖書管理員。


 


夜叉–Yaksa,八部眾之一。通常與「羅剎」並稱。又作藥叉、悅叉、閱叉、野叉。意譯輕捷、勇健、能噉、貴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稱為夜叉女。指住於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或守護正法之鬼類。有關夜叉之種類,大智度論卷十二舉出三種夜叉,即:(一)地行夜叉,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等。(二)虛空夜叉,具有大力,行走如風。(三)宮殿飛行夜叉,有種種娛樂及便身之物。注維摩詰經亦舉出三種夜叉,即:(一)地夜叉,因過去世僅行財施,故不能飛行。(二)虛空夜叉。(三)天夜叉,因過去世布施車馬而能飛行。然經典中亦述及為害眾生之各類夜叉,據大吉義神咒經卷三載,諸夜叉、羅剎鬼等,常作獅、象、虎、鹿、馬、牛、驢、駝、羊等形象,或頭大而身小,或赤腹而一頭兩面、三面等,手持刀、劍、戟等,相狀可怖,令人生畏,能使見者錯亂迷醉,進而飲啜其精氣。南本涅槃經卷十五、觀佛三昧海經卷二等亦載有該類夜叉之可怖形狀,彼等即為奪人精氣、噉人血肉之獰惡鬼類。

阿修羅–Ashura,又作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羅、阿素洛、阿須倫、阿須輪。意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阿修羅為印度最古諸神之一,屬於戰鬥一類之鬼神,經常被視為惡神,而與帝釋天(因陀羅神)爭鬥不休,以致出現了修羅場、修羅戰等名詞。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則列舉十種阿修羅之生因:(一) 身行微惡,(二)口行微惡,(三)意行微惡,(四)起憍慢,(五)起我慢,(六)起增上慢, (七)起大慢,(八)起邪慢,(九)起慢慢,(十)迴諸善根。此外,阿修羅所持有之琴,特稱為阿修羅琴。阿修羅欲聽聞何種曲調,則曲音自然彈出。此亦阿修羅所具有之褔德。

 


乾闥婆–Gandharva,又作健達縛、犍闥婆、彥達婆、乾沓婆、乾沓和、巘沓縛。意譯為食香、尋香行、香陰、香神、尋香主。他們與緊那羅同奉侍帝釋天而司奏雅樂之神。又作尋香神、樂神、執樂天。傳說不食酒肉,唯以香氣為食,此類神有眾多之王及眷屬。印度古神話謂,吠陀時代之乾闥婆奉侍帝釋天之宴席,專事歌唱奏樂。據大智度論卷十所載,犍闥婆王至佛所彈琴讚佛,三千世界皆為震動,乃至摩訶迦葉不安其坐。他們與同為樂神的緊那羅,分別在於前者是奏俗樂的神祇,即如演奏現代流行樂一樣,後者則負責演奏古樂或佛樂,情形就如現今的古典音樂家。而乾闥婆的最妙著,是和我們人類有關的。大毘婆沙論卷六十九、俱舍論卷九等載,入母胎時須有三事合會,即:(一)母體調適,(二)父母交愛和合,(三)健達縛正好現前,故知其為入母胎三種條件之一。其入胎前,必起顛倒心,馳於欲境。即先憑其業力所起之眼根,雖在遠方,能見所將投生處之父母交會,若此健達縛為男者,則緣其母而起男欲,生愛染心,若為女者,則緣其父起女欲;反之,若違逆此二緣,便起瞋恚心。或謂此類說法,乃由印度神話中之好色神(常窺新婚夫妻之閨房)轉變而來。

迦樓羅–Garuda,又作加樓羅鳥、迦留羅鳥、伽婁羅鳥、揭路荼鳥。意譯作食吐悲苦聲。迦樓羅亦有別名曰大鵬金翅鳥、妙翅鳥。為印度古代神話中,一種類似鷲鳥,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鳥,他們以龍為食物,故此與龍可說是世仇天敵。觀佛三昧海經卷一載,此鳥以業報之故,得以諸龍為食,於閻浮提一日之間可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後來,有一次迦樓羅遇上為佛祖變化作的龍,他想把佛祖吞下卻不得其法,反為所縛。佛祖向迦樓羅訴說因果的道理,最終令其覺悟,發願不再將已皈依的龍為其食。如果熟悉泰國風情的話,相信亦會知道泰國人對迦樓羅是非常恭敬的。

 

緊那羅–Kinnara,又作緊捺洛、緊拏羅、緊擔路、甄陀羅、真陀羅。或稱歌神、歌樂神、音樂天。Kin為疑問詞,nara 為人之意;意譯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為印度神話中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八部眾之第七。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載,此神形貌似人,然頂有一角,人見而起疑,故譯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聲,能歌舞。在佛陀開演說法期間,有時聽到的天樂妙音便是由緊那羅演奏出來。

 




摩睺羅伽–Mahorage,又作摩護羅戒、莫呼勒伽、摩休洛、摩伏勒。意譯作地龍、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維摩經略疏卷二載,摩睺羅伽是無足腹行之神,因毀戒、邪諂、多嗔、少布施、貪嗜酒肉、怠慢持戒,遂墮為鬼神;其體內多嗔蟲啃食其身,痛苦異常,其形為蛇首人身。在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安置有三尊摩睺羅伽,中央之尊乃屈兩手,握拳舒食指,置於胸前,豎左膝而坐;左方之尊頭戴蛇冠,面向右方;右方之尊則面向左方,作吹笛狀。

 




然而,縱天龍八部各懷超人能力,仍然跳不出六道,亦會有墮落之時,身陷輪迴之苦。傳說帝釋天得知壽緣將盡,便以天眼通探看其下一世生作何道。他一看之下大驚,原因是他將投身為驢,然後再過一世方可重歸天界。為此源故,他求佛祖指示,最終佛祖教了他一個方法。最後,帝釋壽終果真入了驢胎。當母驢正要臨盆時,不知甚麼源故大發脾氣,亂跳亂踢。母驢主人為其舉所煩惱,心下一怒以棍重打了牠一記,母驢即時難產,而在驢胎的帝釋就此過了一世,繼而立即轉生回天界。

由此可見,所謂神人也有煩惱,而若煩惱不絕,到最後還是逃不過生死之苦。從這角度上去看,沒有開悟者不論人、鬼、神,也躲不過宇宙的法則。故此,既然人身已得,若還要終日望天打卦,倒不如學會好好做人!

奧賣葛

博友松尾昨日留言大意問到;人生怎樣才算是到達宗教階段?

本來回答這類問題不該述以三言兩語,否則很大可能愈描愈黑。果然,回覆以後翻看寫了甚麼,確是令人感到一頭霧水,實是罪過!早上醒來,急急想到要加添文字補充,因緣所至,故此成就了這篇文章。

宗教階段,是靈性追尋之旅,目的在於達到靈性的頂峯。然而,嚴格來說,個人認為追尋的時段仍不屬宗教階段,頂多是處於一種準備狀態,在此稱作「預備宗教階段」。

當人經過深層反思本來目的,而由那份從疑惑而衍生的痛苦愈來愈大的時候,便會想到求取出處,這個情況就是「預備宗教階段」。有些人選擇退回原來的生活模式,把痛苦壓在心裡,至死也不釋放,所以終其身有憾者不少。也有一些人不甘於讓之前的努力一把付諸流水,進而心生勇猛,再進一步去探索前路。前者明顯連宗教階段的大門也未看到,後者則開始接近它的門檻。

人在預備進入宗教階段的狀況下,不一定會皈依任何形式的宗教。同理,皈依了宗教的人也不一定在這種狀況。故此,預備進入跟成為教徒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在預備過程之中,對事物作出反思的情況愈來愈嚴重,而且所涉及的範圍也愈來愈廣;從自己到對外一切也會觸及。這種反思跟平常基本的思考,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別。日常基本思考目的大多在於應付問題,當中問題可能被解決,也可能仍舊掛懸,但主旨仍然停留在應付。相反,深層反思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解決問題,解決每個被送進這個模式的問題。而且,不是解決一個層面,進而是解決問題牽涉到的所有層面。

一般而言,這是一條沒有保證的路。能否最終依循路徑走入宗教階段,還要看每個尋覓者的造化。不是宗教階段虛無飄渺,其實是人心不定。如果沒有一定保證的話,人便會產生出猶豫不決的心理。這些保證當中包括任何前人的經驗、典籍、研究以至傳說或神話,甚至謊言。可是,宗教階段是非常個人的,根本沒有特定的案例可供參考。唯一可以預見的是,一旦進入,即達頂峰。

正是因為宗教階段有著這個特質,走錯方向以至用錯功夫的情況並不難見,亦因如此有著大量的尋覓者徘徊在荒野。

當一再停滯不前的時候,可能發生兩種極端的狀況;一是感到世間一切也是非常討厭,對象包抬自己。或是想及人生苦短,不該再浪費時間在無聊的追尋上面,繼而縱情色欲享樂。尼采在高喊「上帝已死」,相信就是後者的一個例證。不過,無論是前者後者,狀況的出現正代表了非常接近宗教階段,可能只欠一步,也可能不過數步,但仍是屬於不難達到的範圍。

至於宗教階段內的光境是如何綺麗,在未達到以前作描述即犯了妄語戒,而且在言者聽者的角度上也沒說服力。不過,從閱讀不少聖人的著作中,還是可作有限的窺探。

已在宗教階段內的人,也要吃飯,也要飲水,行、住、坐、臥與平常人無異,所以他們去到那裡也甚難察覺。但是,若留心觀察,他們的言行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充滿了啟發性的。意思是說,譬如同是食飯這件平常事,普通人吃飯沒有令我們產生任何感覺,但聖人在做的時候,舉手投足之間也卻是充滿著不同的啟示。既然,宗教階段是到達靈性的顛峰,那麼出生這樣的情況也不出奇。有靈性的動物我們也可以認出,何況是靈氣逼人的聖者!

中國人有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海不在深,有龍則靈。

2006年1月12日星期四

哲學與現實相遇

哲學的範疇主要是探討一些非常根本的問題,一般來說可以稱為形而上學的研究。如果,形而上的問題和現實有著一道鴻溝,那麼哲學到底和現實會否有遇上的可能?

存在主義哲學家祁克果,亦有人認為他不是存在主義者,把人生分為「美感」、「道德」和「宗教」階段。

所謂美感階段,簡單來說是為追求世上所有的美而不惜一切的生活態度。再簡單地說就是一種放縱享樂,以滿足感觀為先的表現。道德階段是指以理性抱持對生命認真的態度,同時亦有約束行為以令其符合道德作為抉擇準則。宗教階段則是指投向精神與靈性的頂峰,把自己歸向於神的一種生活態度。

一段人生,並非一定會通過這三個階段而完成;有人終其一生沉溺於美感階段,有人從那裡漸次昇華到道德層次,亦有人最後把生命獻於宗教,也有在不同階段上來來回回,諸如此類。

事實上,從很多生活上的例子中,也會發現這三個階段的影子,其中網誌也是一個活生生的實例。

從博客在網誌上所展示出的東西來看,無論在網誌外觀創作以至發表的內容,都可以看成他們某程度上的自我投射。以這個觀點為依據,將會約略看到不同階段的各樣展現。

有些外觀設計得非常吸引的網誌,代表著博主本身正處於「美感階段」。同是處身「美感階段」,有些網誌的外觀雖然未必吸引,但是內容卻盡是非常容易引起注意的話題,例如談情說愛。另外,有些網誌的話題以至外觀,總給人一種非常嚴肅的感覺。如果,博主本身不是刻意營造一個道貌岸然的形象,那麼便是處於「道德階段」的投射。縱使現實中的博主未必一定如網誌內的嚴肅,但從行為上的表現,可隱約看見這正是內心在行使道德標準的要求。

至於「宗教階段」,在有限的觀察裡並未發現其影蹤。不過,算是在現實生活中要找著也是非常罕有,尤以這個物慾橫流的現代更甚。

然而,提出人生三個階段的祁克果亦強調;世上沒有客觀的真理存在,真理只能從主觀認知中找到。所以,依他的說法,三個或是三十個階段也好,整體上並無分別,因為若非以第一身體驗,一切也無意義。

2006年1月10日星期二

甜蜜財富

自那一刻的默許,成就了我們的甜蜜。從此,我們沒了名字,只剩下一雙 Honey!

溫柔浪漫的抱擁,把倆人的距離愈縮愈少,圍繞四周,只存在著我們認識的 Intimacy!

時光飛逝,情濃不減。如活在煙水裡的神仙境界,偶然,在您身旁飛過些狂蜂浪蝶。明知那是禮貌的回眸,明知那不過是驀然回首,明知我們已是分不開的兩位個體,但仍教我腦內閃過一瞬即逝的 Jealousy!

您那靈性的雙目,散發著迷人的神采,彷彿看透這個愚笨的我,想法是如斯的幼稚。那片欲語還休的紅唇,停止了我多疑的思緒。那雙軟若無骨的手,輕輕繞過我的肩膊,然後,微風停了,時間也停了,遺下是對我的寬容,源出自您的 Kindness!

呼吸變得急促,是無地自容的表現,那是因為我對您的不信任。其實,您的忠貞早已在那個時份告訴了我;我是唯一、唯一是我。想到這裡,不禁又令我羞愧得一臉通紅,自然地垂下頭來。您探身仰視著我,輕輕的吻著,無聲地以身體訴說著您對我的 Loyalty!

從此以後,縱使路是漫長,我也不再害怕孤單的走。您對這段感情的付出,已然把前面一切的障礙除掉。那管通過佈滿荊蕀的叢林,何懼攀越海拔高聳的雪山。莫說一秒,甚至是萬份一秒的空間,只要有您活在我的心裡,算是赴湯蹈火,也是一種享受。

和您走在一起,便是 Money;You Ever Never Off Me!

天南地北兩極處
生來只為把情抒
愛從何來不必問
汝存心間若活魚

2006年1月9日星期一

總是癲狂

已記不起原來這篇「年少情狂」出自何處,蓋因已是多年前別人的轉貼!不過當年有感,便把它改頭換面一番!

年少情狂

歲月會告訴你什麼是愛

人生沒有幾個三年或五年可以讓你一再地去認識一個陌生人
我總認為真心相愛的兩人最好能有可隨時私奔的勇氣與決心
不能因一時的錯誤或猶豫而否定了所有的一切

總覺得年輕時﹝學生時代﹞談戀愛感情最純真自然也最瘋狅
沒有太多其他的附帶條件去看待對方
喜歡就是喜歡

經過社會的洗禮年紀愈大剩下來可付出的情愛愈來愈少
愈來愈不在乎擁有與否
也許有一天結婚時對方問妳〝你愛我嗎?〞
可能你無言以對 因為妳愈來愈不明白
是愛是喜歡亦或是被感動了
不想再多想......

也許有一天結婚時對方間妳〝你愛我什麼?〞
可能你無言以對
因為妳愈來愈不明白
是愛是喜歡亦或是已經習慣了
不想再多想......

歲月會告訴雙方什麼是愛
當你年紀老了變醜了不能動了
你的另一半依舊
日復一日握住你那佈滿皺紋的手到公園散步
一齊看兒孫的相片數著人生還有多少歲月......
人人都很願意犧牲當下,去換取未知的等待;
犧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錢,去購買後世的安逸。

錢少成狂

碎肉會告訴你什麼是鹹

超市沒有幾類三黃或五香可以讓你去一再地認清一棵無心菜
我總認為現金交易的客人  最好能有可隨時用盡的認知與預感
不能因偶一的富貴或充裕而忘掉了所有的可能

總想起年終時 (花紅時份) 談大吃大喝最無恥卑鄙也最興奮
沒有太多其餘的花費去款待對方
賴皮就是賴皮

經過市集的減價  年頭玩盡剩下來可支付的小費愈來愈少
愈來愈不相信待客以誠
也許有一天結帳時對方問你 “零錢要嗎?”
或者你默然無語  因為你愈來愈少可用
是帳是債項亦或是已經透了支
不顧還須顧......

也許有一天結帳時對方問你 “零錢幹啥用?”
或者你默然無語
因為你愈來愈少可用
是帳是債項亦或是已經透了支
不顧還須顧......

碎肉會告訴大家什麼是鹹
當你身無長物千金盡散不復來
你的儲蓄簿依然
日復一日留下它那滿佈數字的紙當廢物丟去
一起看紛飛的紙屑訴說逛超市是往後歲月......
人人都很崇尚玩樂當下,去押下未知的債務;
玩樂今生今世的未來錢,去預訂來生的勞苦。

雞鳴狗盜

今日不少報章,也有談及十四名反世貿人士仍然被拘留的新聞。自世貿會議結束到今天,少說也超過半個月,可是檢控程序還似沒完沒了的一拖再拖,結果又是無端把香港抬到國際舞台上表演小丑戲。

香港被稱為國際都會,但就是欠缺一份國際魅力。然而沒有魅力也都算了,但連與其他地區交際的能力也欠奉,這或多或少有負「國際都會」的美譽。

世貿會終,一切由它而起的也該劃上句號。可是,政府內部總是有些怪人,腦袋總生出一些奇怪主意。原本是非常容易解決的一件事情,卻要把它升級到外交層面上處理,連南韓國會議員也出了場,相信沒有人否認事情已漸次牽涉上外交事務。

其實警方在會議期間,面對著法寶盡出的示威者已嬴了一場漂亮的仗,但問題是香港的政府官員永遠不懂見好即收的道理。相反,往往在嚐了一點小甜頭以後,更加顯得洋洋自得而變作目中無人。這次逾時的拘留事件,基本上已輸盡了盡忠職守的警察們那份籌碼,更甚是輸過了頭,把香港的聲譽也輸掉。

如果高官們繼續執意下去,事情發展至不可收拾的情況下,必然會驚動中韓政府,在沒有轉彎餘地之下,事件必然提昇至外交層次解決。而香港沒有外交和防衛的自主權,那麼在情在理也只可以由中國外交部處理。一旦進入這種情況,香港的面子都要倒到堆填區去,所有涉及的政府官員的臉也就要栽到馬桶去。

很多人以為一個高效率的政府必屬事事皆能,其實這並不是必然的。在管治架構的框框下,官僚政府無疑能夠有效運作,可是一旦涉及架構以外的事情,政府一般的反應也是手足無措。

記憶所及,一九八四年香港發生的小暴動,也是因為政府優柔寡斷的處理手法做成。本來只是的士牌費加價引致的士罷駛,演變成油尖旺如淪陷般的境況,到最後更變成便衣探員舉槍指向途人,防暴警察發放幾十枚催淚彈收場。這類應變不足而引致的鬧劇,想不到今日又再作世界性公演!

曾特首提出的強政勵治,方向是對,但以現在的官員素質又能否達成,還是一個大問號?以他一個前殖民地高官的身份,沒有可能不了解當中的問題?到底甚麼葫蘆賣甚麼藥,確是耐人尋味!

雞年漸去,狗年將至,全港市民也寄望有更好的一年。希望在兩歲交接期間,高官們能打醒十二分精神,盡快完滿解決事件,否則應了一句「雞鳴狗盜」就真的大吉利是了!何況,曾特首也不像孟嘗君,身邊所謂的謀士也沒個像樣!

2006年1月8日星期日

談談情、跳跳舞

現代社會的科技文明,無疑是邁進了歷史性的高峰,但在對應的精神文明層面來說,卻是進入了前所未見的低潮。

「談談情、跳跳舞」,可算是日本近代電影的經典。故事以輕鬆的描述中年人仕心態為主題,正正是反映出大都市的普遍狀況。

故事以中年人–杉山(役所廣司)為骨幹,帶出了一般中產階層在社會上面對的問題。杉山家有妻有女,生活安穩,每天也過著刻板的白領生活。偶然他在坐火車回家途中,看到倚窗凝望的社交舞教師–舞(草刈民代)神態憂怨,忽爾產生了越軋的念頭。他藉著學習社交舞作為掩飾,企圖親近舞老師為實的心情,開始上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舞蹈課堂。






後來從不斷的學習當中,杉山反省過來,放下那一份思慕的漣漪,繼而真心真意投入舞蹈之中。這樣的過程,把他從舞老師眼中的討厭鬼,變成一個可愛的學生。也因為他的投入,令家中全不知情的髮妻產生懷疑,以為他有了外遇。直到真相大白,他的妻子仍然不滿,當中有著這句對白:

「就算是學社交舞,我也覺得是一種外遇。」







第一次聽到這句對白,不難會以為她是個醋娘子,可是若細心咀嚼一下,即能發現那不單純是情緒上的醋意,而是夾雜了埋在深處那份寂寞的控訴。

杉山主外工作而生出寂寞,繼而有越軋的意圖,這未必是純肉慾的源故,更大可能是內心那種孤單的投射。他的妻子主內照顧家庭,也因為丈夫的忽略而撩動了那份失落的心情。然而,失落並非一定是丈夫對自己的冷漠導致,更大可能是源自內心不甘平淡的思緒所致。

現代社會的結構,很不幸地造就了大量如這類無依的心靈。忍耐力強的人,或許可以一直和這些孤單、寂寞或不甘心平淡的心理抗爭下去。但是,在現實裡卻發現仍有不少失控的例子,不同只是引發後果的嚴重性而已。早前看到某周刊重彈「陳健康」事件的調子,令人不禁聯想到陳健康除了色慾薰心以外,也是屬於這種情況。

舊社會強調道德的重要,是因為道德是個人修養的標準。道德不在於律人,旨在於律己。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不在乎別人的稱讚,相反卻非常著重自己的行為,這是因為心猿意馬這種劣根性,若管理不善即不難毁了個人的一生。

可惜的是,現代社會的道德觀已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今日的道德標準比過往任何一個時刻為高,但不在於律己,而在於律人。別人雞毛蒜皮的失誤,可以被描繪成十惡不赦的罪孽,相反自己無可饒恕的罪行,卻可變成不屑一顧的小事。這樣的情況,試問如何能安定我們的良心?沒有安定的良心,又如何可以抗拒一切誘惑?不能抗拒誘惑,又怎能不產生出孤單、寂寞或不甘心平淡的心理?

到底,現在想簡單的談談情、跳跳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發乎情、止於禮,是需要有強而有力的道德修為配合,否則,最終也只會是一場色慾陷阱。






2006年1月6日星期五

玩具雄心

每當重溫這些照片,腦裡便回想起那兩天叫喊了不下千次的宣傳口號:

「埋嚟睇、埋嚟揀、幾蚊件玩具好抵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