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6年1月26日星期四

禪在那裡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以上是一則惟信禪師的禪語錄。及至現在,這段說話成了某些人的口頭禪。然而,內裡所講的到底又是甚麼回事?

民智未開,人對天地間的事情認識不深,看到了每種不解的事物,自必生出一種神祕的感覺,而由這種感覺,慢慢產生出敬畏的心情。這種敬畏的心情,令人不敢對事物多加質疑,也就不難認定所見即是本來,本來即是所見。

當人積累了愈來愈多經驗,建構了愈來愈多知識,對所見所聞便不其然產生出不少疑問。透過解構事物,窺探得到某些部份的時候,就以為已然得知事物的整個模樣,這時正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但是,這些不斷的解構,亦造就了人的自大和狂妄。誰不知這些片面的知識,並不能清楚了解事物的本來,相反加進了幻想的片面,得出的只是一堆幻象。這好比把一位慈父剖開,然後妄想找到那份慈祥一般荒謬。這類人一般認為自己是科學而不迷信的,但實情正是墮入科學迷思的一群迷信羔羊。

若然,浸沐在這種迷思中尚存一分清醒,則不難從此再進一步。人只能在嚐過鮑參翅肚,才可以對它們作出有意義的評價。未曾嘗透事情滋味,繼而急於說三道四,只是莽夫的一般見識。

那麼,再進一步又如何?

再進一步便是還原。把事物從頭到尾看清楚以後,它們還是本來面貌,展現出的還是一貫模樣。這時又回到了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境界。唯一不同的是,最初是憑一顆愚昧的心去看,最後卻是用開啟了智慧的眼晴觀望。

下次,當發現自己看山不是山的時候,先不要以為發現了甚麼真知灼見而興奮莫明。那個時刻要急切做的,要不就是坐下來靜靜反思,再不就是馬上找大夫醫治,免得眼疾愈來愈嚴重,最後變得不只眼盲,還有心盲。

見山見水,禪在那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