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7年12月29日星期六

不如明天

新聞報導,人大常委會今天早上投票表決香港政改決議,為一直未落實的普選進程確定出一個時間表。

四項主要決定,包括否決 2012 年特首及立法會實行雙普選的訴求;同意修改 2012 年特首及立法會的產生方法,然而立法會功能議席與地區直選議席各佔半數的比例維持不變;2017 年「可以」先普選行政長官;立法會的功能組別存廢問題在 2017 年之後才處理,這意味著功能議席所佔的半數比例,最快要延至 2020 年開始的一屆立法會才會減少。

對於這些決定,一眾泛民人士固然失望,更甚者以憤怒來形容對事件的不滿。不過,在一片喧嘩聲裡,作為港人務必要認真審視,若這種安排苟如中央所言,會否出現泛民力陳的一無是處?還是如提倡的中央所願有利發展?

二零一二年,距離現在有五年光境,在只有部份立會議員屬直選的情況,一下子躍至全面直選,當中到底需要的是甚麼?

基本而言,普遍市民對普選的認識是否足夠?我們是枕戈待發?抑或仍處於一群羔羊的狀態?關於這些問題,我們絕不能被有意鼓動的豪情所淹蓋,相反這些絕對貼身的事情,我們總不能掉以輕心。

今天,對於政制上的不滿,我們可以肆無忌憚的左嫌右彈,甚至隨意上街宣洩怨忿。可是,一旦有份參與政制的取向、有份決定領導去留的時候,若然最後仍舊不滿又如何?難道又把這些慣用的小朋友技倆亂拋出來?

有種迷思我們得立刻撇除,就是以為在普選下若揀取的政治人物不合心意,可以隨意撤換,甚至可以自己走出來「領導」大眾!然而,有項現實我們更要確切明白,就是一般市民都不可能成為政治人物,因為政治人物不可能像百佳雞蛋,可以隨便找到,甚至壞了可以隨便更換。所以,不要盲目以為自己可以承擔起幾百萬人的福祉、不要天真迷信這是任何人皆能勝任的任務!

那麼,作為一般市民應該負上甚麼責任?應該怎樣看待何時進行普選才算合適?

既然行政長官的時間屬意二零一七年,作為市民的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盲目上街求取二零一二年實行雙普選,這些浪漫但不切實際的行動,自有一群蠱惑人心,自詡「民主」的人代勞!我們確切要做的,是要求政府訂出一個特首普選方法的時間表,好等我們知道能否有充足的時間消化、質疑甚至提問,以至可以為第一屆特首普選作出準備。

還有的是,要大力倡議政府立刻加入基本的普選知識於公民教育的範圍內。另外,無論政府大力或不力,我們亦要發動民間力量,攝取這方面的知識,好好打下基礎,這些都是作為市民所必須負起的責任。

我們得要清楚了解,普選並不是幾天幾月的嘉年華,而是影響世代的大事,故此不能苟且馬虎,隨意為「有心人」所擺弄。當我們對事情的了解愈少,有所倚賴的心態便愈重,而能讓人乘虛而入的機會也愈大!

至此,或許我們可先進行一項公民小測試;如果明天一覺醒來便是普選日,我們可以肯定已作好準備沒有?若然未有,仍然支持上街浪費時間的行動又為了甚麼?是替人搖旗吶喊?還是真箇當家作主?

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

慎防網絡沙漠化

互聯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已是一件不爭的事實。

我們無須依賴特別的指數,也可知道或感受得到網絡覆蓋現正處於何種深度。

一如所有的工具,當我們懂得運用的時候確然可以帶來生活上的方便,甚至好些滿足。但是,正如以往讀書時教授所言; A fool with a tool is still a fool!如果運用不當,最好、最有效的工具也不過是垃圾一件。

現代人對於網絡的依賴,除卻是解決生活上某些必須以外,還有是運用作個人平台跟世界不同的人作聯系。亦由於這種趨勢的源故,令網絡發展愈益蓬勃。無奈,物有盡時也是不二的道理,網絡本身的資源,縱然看似無限,實則亦不可能無限!

不少人屬意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那麼既然是一個世界,它定有個盡頭,只不過我們可能未及意識得到吧了。假如,以這一點子引伸,則這個世界的資源亦有一個極限,問題只在於到臨極限以前,所有網中人的需要能否被滿足而已!

或許,這些顧慮看來是杞人憂天,因為從網絡的出現至今,我們還沒有看到網絡塌陷的先兆,相反持續無止境的發展更似必然。這些從現實情況判斷出來的推想不無道理,問題卻是這些推想背後憑藉的又是甚麼?

在網絡世界有項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網絡本身並不如其他天然資源,它的出現不是天賦,而是透過人為動用其他資源所建立出來。既然,網絡的存在屬於人為運用資源的轉化所產生,則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旦這些資源耗盡或無意被補充的時候,網絡的世界便會真正回歸虛無!

固然,從實際的角度推算,網絡回歸虛無的可能性很低,但網絡進入『沙漠化』卻是大有可能!所謂網絡『沙漠化』,就是網絡環境改變,但資源卻仍舊被無止境提取的現象,情況像是地球某些區域的氣候改變,但當地人卻忽視這些變化,繼續不停開發土地而導致沙漠化加劇!

那末,人為的網絡世界會基於甚麼原因而出現可能的『沙漠化』?

首先,我們得確切明白建成網絡是基於商業的需求。換句話說,網絡不是為了免費共享資源這個頗為崇高的理想而建立。假如對此有所覺悟,便會明白當某種存在形式無法達到相關的商業要求時,那種存在最終必然會被放棄,那麼,在完全消失以前,『沙漠化』便是必經的階段。

誠然,現代網民都不是春秋時代的食客,但不能否定的是,作為網民的我們實是享用著很多免費的服務。對於能否繼續享受那些服務,我們其實難以掌控,最終決定權還是落入商業王國的巨掌中。假如,我們不善用這些免費資源,以達至跟商業王國構成一種互賴的關係,則一旦資源被截斷,損失較大者將會屬誰?

有人或會認為,既無付出,又何來損失?苟如是,固如是。

可若深想一層,我們並非沒有付出!從實質方面去看是時間,在無形上則是因投資時間而失去的其他機遇。到此,可能有人仍會以上網不過打發時間,屬於消遣,所以無所謂損失與否作論。

然而,不善用網落於個人而言產生損失並非危言聳聽,相反是不難看穿的事實。最簡單的理由,在於上網屬於非常個人的活動。個人活動,一旦失去活動對象便無法繼續進行,那麼這些是否一項損失?

2007年12月26日星期三

龍珠超人

報章報導,前公司(霍士)將會拍攝真人版《龍珠》,現正處於選角階段,相信不久將會正式開拍,對於喜愛的動畫迷來說,無疑是一份期待。

說起《龍珠》,不其然便想到美國古典英雄;超人!《龍珠》裡的主角孫悟空,跟超人驟眼看起來,都不過是救世英雄的相同演繹、不同版本而已。然而,若稍為深入探究,則發現不同文化衍生的英雄,在根本上仍是大有不同!

《超人》據聞是三十年代的創作,歷史頗為悠久。經歷超過半個世紀,當中的情節與及所處時空仍然在不斷的轉變。但是,無論劇情怎樣更改以配合時代的變遷,其中關於超人的基本依舊沒變。

故事裡的主人翁簡基立(Clark Kent),以一個氪頓星(Krypton)人的身份,被遺棄於不知相距多遠的地球上,成為罕見的星際孤兒。他被地球人收養,並且接受一切人類的教育,故此衍生出正義及助人的思想。亦因如此,到了某天發現自己擁有天賦異於常人能力的時候,他便開始行俠仗義,保衛地球。

同樣是星際孤兒,《龍珠》裡的主角孫悟空(原名格古樂),在成為救世英雄的歷程上就顯然艱苦得多!他被地球上一位武者(孫悟飯)收養,命中注定是離不開成為一個武者。可是,他並沒有得到甚麼秘傳武技,繼而一把變身成為英雄。相反,孫悟空經歷過不同的遭遇、遇上過不同的師友與敵人,最終在漫長的奮鬥下成就自己。

相對於簡基立的故事,孫悟空便顯得更形人性,而且感覺更加立體。

這種分別,顯示了大美國主義與亞洲文化的基本不同之處。

美國在二次大戰前後持續擴張,情況在二十世紀末期尤其明顯。這種心態,不單從政治層面上展現,在一般文化其實亦透著這個影子。超人所表達的意義,就是一種注定超越而不可逆轉的心態。亦只有這種獨一無二的體現,才可領導救世的大任,待救的不論同意與否,皆要為這份一人獨大的氣魄所懾服,深深讚嘆之餘且不得異議。

反觀孫悟空的救世觀,全是建基於友情、親情及稍為淡薄的愛情之上。《龍珠》故事裡,每一趟的危機從不是孫悟空獨力擔承,相反是透過眾人合作去解決。縱然,事情到最後幾乎都有賴於悟空的出現,但卻絕非必然!(「再造人斯路篇」可作證明)

對比兩個英雄,便會明白亞洲文化(尤其是東亞文化)的基石是從倫理方面著眼,故此很少看到迷戀單一英雄的情意結,反而歐美文化卻愛落墨於個人崇拜的偏好!而事實亦說明,在亞洲搞個人崇拜亦多會以失敗收場!

曲高和寡,這是簡單不過的道理。或許,這亦解釋了為甚麼超人有兒卻不能相認、有愛卻無法團聚的結果。跟孫悟空的兒孫滿堂比較,超人自是顯得落寞淒涼。

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

萬象森羅

近年不論中外娛樂圈不約而同興起一股「尋心」的熱潮,此中無論是電影亦好,其餘的表演形式也罷,似乎都離不開探索心靈這個題目,足媲美當年舊金山的淘金熱潮。

到底,我們的心靈是怎麼一回事?能否探索之餘,又能探索得到甚麼?

李安導演在《斷背山》裡,說出每個人心中也有一座「斷背山」,那麼是否每座亦是相同?佛家大德以往曾有過一首偈子,「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這即是李安導演所言的「斷背山」以外,我們還各有「靈山」一座!

近期杜琪峰導演在《神探》裡告訴觀眾,每人心內都有「鬼」,到底各人心中這個「鬼」又是甚麼模樣?

黃子華先生最新力作《越大鑊越快樂》,曾經提及人人心裡有個「二五仔」,至於是否屬實暫未可知,卻是筆者肯定現代人的裙褲下必然有「底」,這個倒是不難證實!

無線與亞視在這個題目上亦不甘後人,分別攝制出探索心靈的特輯,有些還要制作好幾輯,例如《向世界出發》!但是,幾輯過去,我們有否尋到了?還是,我們的生活依舊處於營營役役之中,生命仍然輾轉在混混噩噩裡頭?

翻開世上大小不同的文篇,都不難發現人類每個時刻都在追求、探索自己的心靈,為的是希望了知這個神秘到底隱藏著甚麼。然而,公元前幾千年來找不著,公元後再過了二千多年也尋之無蹤,那末不禁要問;我們到底在找甚麼?

對於這個疑問的解答,要不就是尋找的東西並沒存在,反之就是我們一直在錯誤的方向尋找。

曉是幾千年不解的謎,相信也不可能旦夕之間可得參破。但是,累積幾千年的尋找也並非白費,至少在前人努力下發掘到一些蛛絲馬跡。

假如,人的心靈是如此包羅萬有,能夠藏下大山幾座,又能容得起人、妖共存的話,這個地方應該是無限廣闊,而落於外面的花花世界,一切看來是有量有限,那麼,往外尋找便如莊子在養生篇所言「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然在求之不得的情況下一念回轉,驀然回首,或許,可能有幸發現所尋正在燈火闌珊處!

藉著普世歡騰的日子臨近,在歡樂慶祝聖誕之餘,或者可找某個片刻靜下來,聽聽萬賴俱寂的晚上可會投下一點啟示!

2007年12月17日星期一

簡約主義與隨便文化

簡約主義與隨便文化,驟眼看來非常相近,原因可能是當中隱含了簡化的意思。

然而,兩者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單是意義上的不同,更甚是有所相違。

簡約主義,據聞源於二次大戰以後,物資貧乏下興起的一種建築設計概念。這個概念的原旨,是以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大的效益,取義於實用而放棄浮誇。往後這種思想伸延至一般設計、繪畫等不同的藝術範疇。

隨便文化,似乎是二十世紀高度物化社會所衍生的一個產物。礙於現代社會的複雜性使然,社會上各成員所擔綱的角色日益繁複,又對應於高效率的要求下,產生出來的一種奇怪現象。

普遍的經濟發達,促使世界整體的生產力急劇上揚。現今消費刺激生產(凱恩斯 - John Maynard Keynes 其中的一個經濟理論)的趨勢,已取代了傳統需求與供應的慣性。

所謂『消費刺激生產』,其目的就是使用任何手段在市場上引起消費意欲,從而透過這些意欲轉化為生產的需求。基於第一項論述,生產者(套用生產者而非生產商,是指產品到達消費者以前參與一切活動的有關人等)自必會以一切合法,但非必然地合乎道德的手段去令消費者進行消費活動。為了達此目的,生產者會盡力減低消費者對產品本身的認識,並且加強、幻化產品對消費者的重要性,而最終達到『消費刺激生產』的目標!

經由這種營運手段所產生的副作用,就是社會不自覺的牽起一股隨便文化。隨便文化的扎根,有賴於常人習慣不去追問或探究事物的源由。而這種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就是對身邊所有事情隨然接受,當中不問情由、不理事因,只是一把的無限簡化並且欣然接受!

對比於簡約主義,隨便文化屬於無理的簡化,而前者則是基於高度計算、嚴謹思考下的簡化。原因是要以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過程中間需要防止無謂的浪費。要防止浪費,依靠的是精細的思考與及精確的計算。無論是精細的思考或精確的計算,前提就是一絲不苟的精神,這種精神的演繹便是對事物不輕易採取欣然接受的態度,運用的手法就是探問情由、深究事因的行事方式。

問題卻是,現今社會的大小運作,都是傾向於隨便文化而棄簡約主義。上至國家政治、下到民生百態似乎都以奉行隨便文化為樂。

為了說明這些現象的普遍性,選取了本身所屬公司作為一例。

話說公司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目的是提高員工的意識,改進產品與售後服務的素質。那一系列的措施,不外乎是近代企業老生常談的質量管理。其中有用上伊東教授所倡議的五常法(5S),也有舊酒新瓶的完全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固然,每種方法也有其好處,但前提是適得其法、用得其法。以筆者的公司而言,套用五常法得來是本末倒置,因為五常法的根本是建立於環境的改造,隨後才是政策以至流程上的改變。處身香港而言,除非公司是設於十到十五年內落成的甲級寫字樓,否則根本符合五常法的環境不會自然存在。不幸的是,筆者公司是座落於舊區的工業大廈。然而,這也沒甚問題,要實施的話不過要付出的人力、財力及物力較其他天生有條件的地方為多而已。可是,我們沒有這方面的覺悟,相反只是獨孤一味在政策及流程上強行改變。那麼,畫虎不成反類犬,就是今日公司的寫照。但唯一慶幸的是,同事們早受隨便文化高度的薰陶,故此也沒甚麼大不慣,不過是時而像鬼上身,面壁自言自語而已!

不要以為那不過是冰山一角的小城小事,實情是這些事情在大街小巷都不難碰上遇見!問題只在於碰到的時候是否麻木吧了!

幻海奇情

昨夜失眠,扭開電視看到正播放著《六樓后座》。

若非是林嘉欣的源故,相信是沒有興趣看下去。然而,愈看便愈覺得奇怪,為的是戲內角色隱然透著不少失落城市人的影子。

故事裡的男男女女都是年青人,卻是只有年青人的外貌,而欠缺年青人本來應有的熱情與朝氣!相反,戲內處處所表現的是種迷惘、失去方向與目標的色調。

現代人似乎在牽涉到情感的任何範疇上都是失敗者,其中無論是親情、愛情或友情上亦然。甚至,只在涉及個人的情感、情緒上也盡是透著一股無奈、不明所以的氣色。那麼,到底現代人為甚麼會處於這樣的迷惘邊緣上?苟如是,所欠缺的又是甚麼?

根據馬斯路在人本需求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引述,說明了人的需求大約可分為五類。對於理論是否表述真理,在此不加評論。然而,單作為一個參考,理論所言亦非全屬虛言。

理論的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被愛(Love/Belonging/Social needs)、自我尊重(Self-esteem)及自我肯定(Self-actualization)。

最基層的兩項如動物的需求,站在現代城市人的立場可說是無須過份憂慮。再往上走,就是愛與被愛(或可稱關屬層次)。一旦進入這個情感的層次,現代城市人看來就是嚴重缺乏理解。那麼,停滯於這裡自不能再往上走,更不用說如何方會達到頂層。

在感性的層次上,我們可能錯誤地認為滿足是透過某人或某物而得到,但實際上經由外來而得到的滿足,在非生理的層面上是無法達到的。假如,我們稍為認真看看自己在情感上的訴求,將會發現無論外在的人物是甚麼,只要內心對之起了變化,對該人物所構成的感覺將隨之而起變化。換句話說,不論我們對著甚麼人事情境,情感方面還是操控於自己的感性作用之內。

舉個例說,同一個人,當不了解時會生出一種感覺,了解以後又是一番光境。又或者是,同一本書,第一次看跟翻看可以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就證明了外在的人事物件,並不是主導我們情感的源頭,反為自己本身才是這個源頭。

道理是簡單不過,可現代城市人對於這個簡單的道理卻多是不懂得,又或者懂得但不知因由地行不得。重要的是,我們對此並不需要一個理由,而是知道以後,如何開始自主地運用以至控制情感。透過自主的掌控,我們便會懂得如何從情感的層次拾級而上,亦因為這種自控而來的提昇,令我們漸而進入自我尊重,甚至達到自我肯定的層次。

否則,我們終究只能徘徊在前前後後、不進不退的幻境上打滾。所謂幻境,就是經由外境而帶起的一切思緒。

現代人在情感上的失衡,很大程度是源於生活上的方便。這些方便無疑令生活過得比較舒適,但亦因為過度的舒適,讓人生出強烈的依賴,而這份依賴使人活於無心的幻境而不自知,最終便是茫茫然走過一生而滿有遺憾!

2007年12月11日星期二

未來展望

本來要封筆一天休息,因為受到傷風菌的垂青,但看到 Mr RiceBall 君的《中日情意結,忍不住手在那裡留了一大段口水。

意猶未盡之餘,又避免佔用人家太多地方,唯有搬回本家繼續大放厥詞。

未說中日關係以前,先說自己的中日淵緣。妖夜叉的父家是原來札根日本的中國人,因為戰亂的不得已而散落於中日兩地,實情叔父已然植根日本,祖母的墓也葬在日本,而祖父的墳卻在香港,成了兩人到死也不相往還的局面!是流離?是回歸?這個亦實不重要!

親人中有不少被錯認是日本人,兩個表兄亦曾放東洋習語,一去經年,回來後當上日本人在香港的導遊,一做亦有二十多個寒暑!

至於本人,懂事後對日本風土民情深感興趣,曾經以為會像表兄們走上同一道路,故此曾習日語,卻是最終東洋留學成不了!故此唯有時而奔走東瀛,再者廣閱與日本有關的書藉,以慰相思之苦!

回說近代中日關係,我慣以油水與蜜乳形容之。中日關係緊張,變成油水不相容,反之關係一旦緩和,就是乳蜜交融般合拍。

一般認為,形成今天中日關係如此奇怪的原因,是源自中日戰爭開始。無可置疑的是,中日戰爭乃是一大關鍵,此點無容細說。但是,自晚清積弱,繼後力圖中興而大量派國人留學日本開始,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歧視以至仇恨亦同時大量產生。有的歷史、人文研究學者認為,當時被派遣或自願流放東洋的學生在素質上參差不齊,更甚是壞多於好。對於這點,語者是從可究的資料處得出結果,故此有一定的可信性。那時的情況好比今日香港,南亞裔人仕廣被歧視一般。對於孰是孰非,這裡不作描述,只是知道日本人歧視國人的源由便可!

到了中日正式開戰,兩國的關係自是一落千丈。到了戰後六十多年的今日,兩國關係卻仍舊緊緩不一,反而是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或許未作了解以前,我們先看今日德國。同為二次大戰主謀的軸心國之一,現在的德國已完全走出了當日戰爭的陰霾,繼而活在豁達的陽光底下。二次大戰時期的德國,他們所做的壞事也不少,例如虐待戰俘、屠殺猶太人等等。縱然猶太人或許未能完全原諒德國當年的惡行,但正因為德國坦然承認錯誤,並且積極實幹事情(戰後德國向大屠殺的猶太倖存者作出賠償)來表示那種深度反省。這種做法令世人不得不原諒德國當日做成的錯誤。無論以陰謀論或真正認為德國已徹底改過也好,不能否定的是今日所見的德國人,大部份是無畏無懼、挺身昂胸闊步走在國際舞台上。

反觀日本,卻一直沉溺、徘徊於戰敗者與受害者的陰魂之間。以參拜戰犯剌激起其他國家,除了是執政者對日本國內死硬僵化軍國主義者的一種示敬以外,也是日本政府對戰敗者心態所表現出恥辱的一種展現。這種展現,令日本整國上下從未逃離戰爭幽靈的操控,所以我們不斷看到他們時而對史實作出否定,不論在言語上,甚至在行動上亦然,例如篡改歷史教科書,否決對戰爭受害者賠償(有不少日人認為本身才是受害者)等等。

現在坊間流行的論調,趨向於淡化這段情仇,例如把責任歸咎於戰爭(但誰人發動戰爭?),又有把事情看成是歷史,而歷史功過的誰對誰錯已不重要等等。

固然,歷史功過難論亦無謂以非理性的角度討論。但是,現在的中日問題不在於歷史功過,而是活生生每日影響兩國人民的政治課題。這個課題的重要性在於讓中日人民真正審視彼此的過去,從而展望一個怎樣的未來。

假如,日本不正視、反省本身在二次大戰所犯的錯誤,並且真正承認及對錯誤作出補救,則這場已經沒了槍火炮彈的戰爭其實尚未完結,那不過是從明刀明槍、肉血模糊的層次走進陰暗的心戰層面而已!那麼,若然戰爭未完,只不過形式改變的話,兩國之間未來將會踏上那條道路?相信不難為我們所預見的是,埋下的戰爭種子一旦讓它發芽,所產生的自是未來再次戰爭的果實!這種結果,到底又是否我們作為人民所希望看到的?

2007年12月8日星期六

如來還似沒來

幾年前某種因緣到來,拜讀了一位德國作家的小說–Siddhartha(悉達多),往後甚至到亞瑪遜購買同名的光碟欣賞。

單看書本的簡介,從沒有想到這是來自一個德國人的手筆,因為整個故事都是發生在印度境內,佛陀在世的年代。

小說的主人翁名叫跟佛陀的俗名一樣(佛陀俗名是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otoma),他生於印度一個婆羅門的家庭,是家中的獨子,理應會繼承父親作為祭師的地位。他受的是婆羅門教育,從小接觸的也是婆羅門的生活方式。

悉達多沒有太多朋友,就只有一個親如手足的摯友–Govinda。一切本來平淡但穩定的生活,忽為某種因緣所轉捩。某天悉達多像受到一個感召,令他對整個人生進行反思,並且祈望在思想裡找到答案,然最終在不得要領的情況下毅然離別家園,走到外面的世界繼續尋找。

摯友實是捨他不得,故此亦隨悉達多走上尋覓的道路。兩個人首先遇上一群沙門(Samanas),並且隨這群流浪的僧人進行修練,希望藉此而得到人生的解脫、生命的答案。可是,企圖以思想、藥物解放肉身的障礙,從而達到覺悟的目標並未能達到。終於,他倆在一次因緣下在叢林遇上佛陀的僧團,往後更隨團找到佛陀聽他說法。以為可以從佛陀的教化裡可以找到尋覓的東西,可是結果卻仍舊是令人失望的。悉達多不得不告別佛陀而繼續上路,然而這趟路上卻只剩他一個人獨走,源於他的摯友決定留下繼續接受佛陀的教化!離開佛陀以前,佛陀告訴悉達多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因為覺悟只能透過內在如實的達觀才能得到,而非是外來的教導可以達到,也就是說,只能在真實的生活裡才能得到覺悟的可能。

為此,悉達多重新投入五光十色的世界,繼續透過不受約束、個人完全自由的狀態下追尋開悟。只是,未了的因緣把他牽引到一生唯一的愛侶–Kamala。迷惘之間,悉達多與她發生了感情。亦因為她的源故,令他受到商人–Kamaswami 的賞識,讓悉達多一下擁有無窮的權力與財富。

權力使人腐化、物欲讓人迷惑,兩者的結合令悉達多走上一條絕路。驟變的性情,將他由尋找智慧開悟變成執著愚痴,最終變回一無所有。失卻一切的他驀然回首,發覺來回得失之間自己又再打回原形,心感懊惱之餘便狠下決定放棄一切遠走。他離開了愛人與兒子,走到一條河邊本打算自殺了此殘生,這時聽到河流好像發出「嗡」(嗡–Om是印度人相信宇宙開始的聲音)的聲音,而自殺的念頭亦隨之而滅。

後來,悉達多遇上開悟了的船夫–Vasudeva,往後的日子他與船夫為伴,繼續尋找開悟。一次他的愛侶帶同兒子前往造訪瀕臨死亡的佛陀,在河的附近遭到毒蛇所傷,船夫看到後把她帶回自己居處。因緣未了,她終於在死前再見到悉達多,並且把兒子託付於他照顧。

對於這個素未謀面的兒子,悉達多雖盡心教導卻收效不大,反之更激起兒子的反叛心態,隻身逃走回到城裡。到處尋找兒子的他,終於在城市外圍的某間房屋裡找到,但這時船夫卻勸誡悉達多不要干擾兒子的抉擇,因為;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卻要靠自己尋到。假如悉達多堅決強逼兒子走自己一樣的路,他就是扼殺了一個生命的成長。

終於,悉達多接受了船夫的勸告,亦因此而開悟!過了不久,船夫感到自己的生命將走到盡頭,他向悉達多道別後獨自走進森林享受最終的平靜,而悉達多則繼續他作為船夫的工作。一天,因緣際會,悉達多重過摯友。他看到整個轉變得平靜如水的悉達多感到愕然。悉達多向他講出自己悟道的經過,然那亦是兩人最後的一次對話、最後的一次相見!

平實的故事沒有太多感人騸情的章節,只是淡然地講述一個開悟者的歷程,讓出了所有的思想空間給讀者可以深度思索箇中的含意。

自己看罷整個故事以後,確然感到一陣平靜。誠然,往外頭紛紛擾擾的塵世終究尋不著,始終清泉靈山不在遠遠近近,只在內裡一念清淨之間而全體現起。

昔日城西

寫過關於啟德遊樂場的回憶,自不能厚此薄彼不談荔園遊樂場。

對荔園即時的記憶,先不是機動遊戲、動物園或當時唯一的真雪溜冰場,而是一段廣告歌詞;荔園小天地,齊來快樂遊戲……

荔園的建成比啟德更早,其間亦曾易主。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原名「荔枝園」的荔園於一九四九年為商人張軍安先生所創辦,並於一九六一年為邱德根先生所購入。荔園最後於一九九七年三月尾正式結業,始終未能過渡九七,是為一件憾事!

荔園比啟德早出現於香江,也較遲殞歿。在所佔的歷史篇幅裡,無疑是勝過啟德很多。除此以外,荔園的遊樂設施無論在科技、種類、數量以至佔地亦較啟德優勝,故此一度有全南亞最大遊樂場的美譽!

對於荔園的回憶,除了一般人記掛的大象「天奴」以至一眾不同種類的動物外,還有就是那個一時無兩的真雪溜冰場。

夜叉接觸的荔園,從七十年代中後期,至八十年代中後期整整十年間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又或可說成是從小朋友邁入少年階段。七十年代的荔園,是夜叉會在暑假到姑母處暫住的原因之一!由於姑母居於李鄭屋七層大廈的源故,眾多的表兄姊都會頻繁而熱心地帶同自己前去這個相對地鄰近的遊憩場所。這種基於助人自助的表現,夜叉從來對之是來者不拒的!

那時每當去到荔園,準會玩上幾個指定的遊戲;旋轉木馬、摩天輪及單軌車。其實夜叉並不十分喜愛那些遊戲,但眾表兄姊卻一廂情願去認為小夜叉對那些遊戲定會玩過樂不可支。然而,看到站在遊戲外他們比玩者更興奮的表情,自己實在提不起勇氣去掃他們的雅興!那麼,只有無聊又無謂地一直重複下去。對於鍾愛的剌激玩意如過山車、碰碰車以至溜冰等等,便要待到八十年代,由少年版的夜叉去實現!

八十年代是香港進入興盛的時代,也就是稱作「黃金十年」的年代。當時的港人對於爭取理想中的安居樂業大多是抱持樂觀而積極的態度,而這些表現不只活現於工作上,同時亦可在遊玩中看到,這當然包括在荔園遊樂的人群!那個年代也是少年夜叉步入中學的年代,微弱的反叛心態促使到荔園遊玩的活動從家庭娛樂走向朋輩聚會的層次。

當時跟同學或鄰居到荔園,最喜愛便是那些剌激的玩意。除了前面提及的過山車,還有那些剛興起的電子遊戲機。曉是從現在的位置回看,那些電子遊戲機已屬古董,但在那時卻是新鮮而剌激的!至於溜冰場,記憶中只到過兩次,而最深刻並不是穿上短裙的溜冰少女,而是場裡四角堆起的黑雪,和場中因溫度偏高而聚積的水坑!

九十年代的荔園曾經幾度掙扎力圖中興,可惜最終還是顯得有心無力,是我們涼薄的性情加厚?是濃烈的本土情懷轉淡?又或是歸咎於歷史淘汰舊人舊物的必然?這些疑問,相信亦只會永遠停留在疑問的階段!

然而,一如啟德的命運,荔園亦是不能避免為歷史洪流所淹沒。可是,在長達四十八年的經營裡,荔園確是負起過為港人帶來歡樂的責任,而其表現也屬於稱職,甚至可以說是超標的。

昔浮光掠影幾許,今風花雪月依然!

2007年12月7日星期五

城東舊事

一九六五年的春天,當妖夜叉仍然浮盪於某個不知名微塵世間的時候,九龍半島上建築起一個啟德遊樂場。

見證過香港十七年的風風雨雨,最後於一九八二年四月在一片沉寂悲涼中劃上休止符。或許,失落於東土的啟德,其實是流遷到另個微塵世間亦未定!

對於身處黃大仙區及其鄰近周邊的居民來說,啟德遊樂場確曾是他們生活上的一個回憶。那個年頭並不如今日在物質、資訊及娛樂方面般蓬勃,啟德的出現固然為人們帶來不少歡樂。

由於居住慈雲山的源故,啟德亦於妖夜叉的回憶裡佔有重要的地位。小時候的夜叉,跟大部份的小朋友一樣好動愛玩。還記得當年每個月總有兩個週末是興奮異常,原因是父親大人多會在晚飯後帶小夜叉到啟德遊玩,而且更會撇下母親大人。對以虐父為樂的小夜叉而言,沒有母親同行便可肆無忌憚的折騰父親!

關於夜叉對啟德的回憶,當中既是深刻又是難忘,深刻緣於場內不同的機動遊戲與及千奇百怪的攤位,難忘是這些不同的片段都存在父親的影子!

回說啟德,在那時可算是個旺點。由於它跟荔園是並駕齊驅,屬於香港僅有兩個大型機動遊樂場之一,所以在當時無人不知,亦無人不想到總得要去一趟,情況就如今日人人趨之若騖的迪士尼樂園無異!然相對於荔園,啟得處在人口高度密集如新蒲岡、黃大仙,以至慈雲山、彩虹及牛頭角等地段,自是能吸引更多的人流。在這方面,它顯然勝過荔園。

然而,不作間斷的時代巨輪,總會無情地輾過所有曾經屹立的金碧輝煌。縱使經過多年風雨洗禮的啟德,最終亦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黯然為小島上崛起的不同娛樂模式所取締。寒暑交替之間,啟德無聲無色地走下時代舞台!

對於曾為幾百萬人帶來歡笑與珍貴回憶的啟德來說,這樣的結局無疑是種悲涼!對曾經歡樂其中的人們而言,也留有一份因時代變改而不能避免的遺憾!

現在很流行高舉集體回憶的旗幟,沾沾自喜以橫行於社會為樂。可是高舉旗幟的人,啟德對他們來說又是甚麼?是歷史洪流的必然,故無須懷緬?還是,所謂集體回憶都如曾局長所語是種忽然?

高喊的回憶,終究是難以保存,原因是回憶不是形於外的死纏,而是默默深藏於內心處的沉澱,直到醞釀經年,在某個不經意的時段提取出來,那份芳香馥郁,令人心醉的醇厚,才是真正回憶的味道!

回憶不是人人也能做到,你又回憶得起嗎?

2007年12月6日星期四

無聊會江東

別了老少別了家
沿路採摘小紅花
紅花不過方吐艷
一夕徐化爛殘渣

為留名    早留名
曉是功過不留情

彷清醒    猶未醒
驛馬戎生屬流形

合抱功名祿
豈得心自清
不知榮與辱
亂語謂精英

江東本有父老願
唯恐任上無人鳴
一番爭鬥今又了
明月未配夜明星

2007年12月4日星期二

夕陽照艷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既然已是好,何必再多慮下一剎那是好是壞,而放棄感受當下帶來的每分觸動?

花開花落花又開,人間世界就是透過這一種形式展現生命。有情眾生茫茫浮沉於輪迴的大海,醉生夢死而不知所以者,繁如銀河沙數,計之不竭不盡!

「媽,今天晚上不回來吃飯了!」明宗向母親秀華說。

「嗯,是約了小茵嗎?」

「嗯,她明天要去公幹,未知能否及時回來,所以先預祝她生日嘛!」

「嗯,那你們玩得開心點吧!」

明宗沒有再回應,只是匆忙拿起放在桌上包裝精緻的禮物便奪門而去。只是門才剛關上,秀華的淚水便禁不住湧現在滿有皺紋的臉上。她在心想,兒子大了是留不住的,她亦沒有把他一直留在身伴的打算,可是今天是自己的生辰,難道只想跟他一起吃頓午飯也不可以嗎?

在兒子眼裡淪落到一個普通朋友亦不如,固然令秀華感到不是味兒。處在孤寂的房子裡,她的心情已然墮入無光的黑洞。四周的事情對於她而言已起不了任何反應,然那張亡夫的黑白照除外!

秀華跟亡夫周海生因傳統婚姻而結合,就是那種若非透過媒人便可能永世無法相遇的意思。她跟海生的結合並非始於雙方情投意合,而是基於社會普遍看法的需要。然而,她還是比較幸運的人,縱然海生並不是一個懂得情趣的好情人,但他確是個老實盡責的好丈夫、好父親。亦因如此,秀華與他的感情才能得以發展,才可慢慢累積,一直到了婚後三十多年,海生去世後而得到沉澱。

沉澱的感情,如果能得到昇華,那將是人間世的一樁妙事。可惜,秀華並沒有為此而努力加一把勁兒,那末沉澱便漸漸變成沉溺,故此令她往後的生活一直過得不愉快。還好,在兒子未結交到心儀女伴的時候,她仍有一點依傍,可是這種依傍已隨兒子日漸對女伴加厚情感而慢慢崩潰,甚至可能已經失去,只是秀華心裡依舊一廂情願而已!

儼如沒有思想的秀華,呆望著亡夫照片已有句鐘,直到電話忽然響起而有所中斷!

「周太,我是何太,妳現在有空否?」電話內傳來一腔高頻。

「啊!何太嗎?又找人搓麻將?」秀華語氣似在婉拒。

「不是啊!是街坊中心今天有個
心靈啟動的講座,聽聞講者說的非常動聽,所以想和妳一起去參加吧!」

「心靈啟動?又是那種勸人信教的宗教講座?」

「那。。。好像不是宗教的!哎唷,才不管他吧!陳太聽完後讚不絕口,我看不去可惜啊!」

「我想又是那是悶死人的講座吧了!」

「哎唷,去吧!反正像我們年紀的人沒甚麼多,就是時間太多,偶然也要浪費一下嘛!好了,不要左推右讓,我現在過來接妳同去!」

「這。。。那。。。」

還未及推搪,何太已掛了線。無奈的秀華心想;反正生日待在家都不過是流淚眼對亡人照,倒不如到外頭熱鬧胡扯好了!

熱心的何太有如神行太保,不消一會已然到達周家,並以瞬電不及掩目的速度,一把帶著秀華直赴會場。

街坊中心細小的會堂其實只能容納幾十人,但是放目所見,會堂已擠滿了近百人,夾雜著大小的交談聲音,場面絕對可用鼎盛來形容!終於,千呼萬喚下
心靈啟動的講者徐然走到講臺發言。

一如所有的演講,高潮是漸進式的!通過二十分鐘的醞釀,熾熱的氣氛終於給引發出來,而秀華對於講者說到的這番話,心裡卻是感到鼓動莫明;

生命是一條不斷的河流,其中的波浪是我們,在一起一伏之間,我們感到生死的遷流。對比於整個生命,我們好像是微不足道,因為起落裡到底是有數不盡的波浪!但是,要成就一條活水,波浪的起動是缺少不了的!沒有不停的起伏,那生命便不再成為生命,而是單單的一條死的、沒生氣的水道!

所以,作為生命必然元素的我們,除卻好好地活出自己的生命,也要為整個生命河流的存活而努力!所謂的努力,就是以我們活好自己生命的部份,感染、帶動其餘的生命,令波浪一直的滾動,令生命一直的前進!這樣是為了自己也為別人,因為我們既然是生命河流的部份,便很可能如這不斷的生命般一直存在下去!

故此,我們不要計較生活的素質,而是要計較生命的素質!要得到好的生命素質,就要如實真確地生活,而放棄模糊的過去、虛幻的未來,而貫徹地活出如實的當下!

那麼,所有當下的生命若都能如此,則整個生命自是有所裨益!而個人生命的成就,不是計算在短暫人生上得失的多少,而是取決於能帶動多少個生命得到這份證悟。

聽罷了講座,回到家裡的秀華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思;回顧這生,到底有多少日子在懷緬模糊的過去?有多少時份在憧憬虛幻的未來?又當中有多少剎那是如實的活在當下?

一時之間,她想得入神,程度甚至連晚飯的時間也混然忘卻!

突然,家門開啟,兒子明宗帶著女伴小茵回來!

「喔!你們不是到外面預祝生日嗎?」秀華愕然!

「媽,今天是妳的生辰!這是我和小茵送給妳的驚喜!看!今天我親自下廚,為媽做一頓飯耶!」明宗提起手上大包小包的食物!

秀華看見兒子的舉動只是微笑卻不語,給搞得胡塗的宗明不解地問:

「媽,妳不高興嗎?」

「要吃你做的菜,媽當然是不高興了!不要胡混,讓媽媽來做飯吧!」秀華是從心樂起來了!

笑聲忽爾充斥了整個家,把早前停留的陰霾一掃而空。

此刻的秀華,忽然像似有所開悟,明白到何謂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