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7年12月17日星期一

幻海奇情

昨夜失眠,扭開電視看到正播放著《六樓后座》。

若非是林嘉欣的源故,相信是沒有興趣看下去。然而,愈看便愈覺得奇怪,為的是戲內角色隱然透著不少失落城市人的影子。

故事裡的男男女女都是年青人,卻是只有年青人的外貌,而欠缺年青人本來應有的熱情與朝氣!相反,戲內處處所表現的是種迷惘、失去方向與目標的色調。

現代人似乎在牽涉到情感的任何範疇上都是失敗者,其中無論是親情、愛情或友情上亦然。甚至,只在涉及個人的情感、情緒上也盡是透著一股無奈、不明所以的氣色。那麼,到底現代人為甚麼會處於這樣的迷惘邊緣上?苟如是,所欠缺的又是甚麼?

根據馬斯路在人本需求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引述,說明了人的需求大約可分為五類。對於理論是否表述真理,在此不加評論。然而,單作為一個參考,理論所言亦非全屬虛言。

理論的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被愛(Love/Belonging/Social needs)、自我尊重(Self-esteem)及自我肯定(Self-actualization)。

最基層的兩項如動物的需求,站在現代城市人的立場可說是無須過份憂慮。再往上走,就是愛與被愛(或可稱關屬層次)。一旦進入這個情感的層次,現代城市人看來就是嚴重缺乏理解。那麼,停滯於這裡自不能再往上走,更不用說如何方會達到頂層。

在感性的層次上,我們可能錯誤地認為滿足是透過某人或某物而得到,但實際上經由外來而得到的滿足,在非生理的層面上是無法達到的。假如,我們稍為認真看看自己在情感上的訴求,將會發現無論外在的人物是甚麼,只要內心對之起了變化,對該人物所構成的感覺將隨之而起變化。換句話說,不論我們對著甚麼人事情境,情感方面還是操控於自己的感性作用之內。

舉個例說,同一個人,當不了解時會生出一種感覺,了解以後又是一番光境。又或者是,同一本書,第一次看跟翻看可以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就證明了外在的人事物件,並不是主導我們情感的源頭,反為自己本身才是這個源頭。

道理是簡單不過,可現代城市人對於這個簡單的道理卻多是不懂得,又或者懂得但不知因由地行不得。重要的是,我們對此並不需要一個理由,而是知道以後,如何開始自主地運用以至控制情感。透過自主的掌控,我們便會懂得如何從情感的層次拾級而上,亦因為這種自控而來的提昇,令我們漸而進入自我尊重,甚至達到自我肯定的層次。

否則,我們終究只能徘徊在前前後後、不進不退的幻境上打滾。所謂幻境,就是經由外境而帶起的一切思緒。

現代人在情感上的失衡,很大程度是源於生活上的方便。這些方便無疑令生活過得比較舒適,但亦因為過度的舒適,讓人生出強烈的依賴,而這份依賴使人活於無心的幻境而不自知,最終便是茫茫然走過一生而滿有遺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