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7年12月17日星期一

簡約主義與隨便文化

簡約主義與隨便文化,驟眼看來非常相近,原因可能是當中隱含了簡化的意思。

然而,兩者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單是意義上的不同,更甚是有所相違。

簡約主義,據聞源於二次大戰以後,物資貧乏下興起的一種建築設計概念。這個概念的原旨,是以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大的效益,取義於實用而放棄浮誇。往後這種思想伸延至一般設計、繪畫等不同的藝術範疇。

隨便文化,似乎是二十世紀高度物化社會所衍生的一個產物。礙於現代社會的複雜性使然,社會上各成員所擔綱的角色日益繁複,又對應於高效率的要求下,產生出來的一種奇怪現象。

普遍的經濟發達,促使世界整體的生產力急劇上揚。現今消費刺激生產(凱恩斯 - John Maynard Keynes 其中的一個經濟理論)的趨勢,已取代了傳統需求與供應的慣性。

所謂『消費刺激生產』,其目的就是使用任何手段在市場上引起消費意欲,從而透過這些意欲轉化為生產的需求。基於第一項論述,生產者(套用生產者而非生產商,是指產品到達消費者以前參與一切活動的有關人等)自必會以一切合法,但非必然地合乎道德的手段去令消費者進行消費活動。為了達此目的,生產者會盡力減低消費者對產品本身的認識,並且加強、幻化產品對消費者的重要性,而最終達到『消費刺激生產』的目標!

經由這種營運手段所產生的副作用,就是社會不自覺的牽起一股隨便文化。隨便文化的扎根,有賴於常人習慣不去追問或探究事物的源由。而這種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就是對身邊所有事情隨然接受,當中不問情由、不理事因,只是一把的無限簡化並且欣然接受!

對比於簡約主義,隨便文化屬於無理的簡化,而前者則是基於高度計算、嚴謹思考下的簡化。原因是要以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過程中間需要防止無謂的浪費。要防止浪費,依靠的是精細的思考與及精確的計算。無論是精細的思考或精確的計算,前提就是一絲不苟的精神,這種精神的演繹便是對事物不輕易採取欣然接受的態度,運用的手法就是探問情由、深究事因的行事方式。

問題卻是,現今社會的大小運作,都是傾向於隨便文化而棄簡約主義。上至國家政治、下到民生百態似乎都以奉行隨便文化為樂。

為了說明這些現象的普遍性,選取了本身所屬公司作為一例。

話說公司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目的是提高員工的意識,改進產品與售後服務的素質。那一系列的措施,不外乎是近代企業老生常談的質量管理。其中有用上伊東教授所倡議的五常法(5S),也有舊酒新瓶的完全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固然,每種方法也有其好處,但前提是適得其法、用得其法。以筆者的公司而言,套用五常法得來是本末倒置,因為五常法的根本是建立於環境的改造,隨後才是政策以至流程上的改變。處身香港而言,除非公司是設於十到十五年內落成的甲級寫字樓,否則根本符合五常法的環境不會自然存在。不幸的是,筆者公司是座落於舊區的工業大廈。然而,這也沒甚問題,要實施的話不過要付出的人力、財力及物力較其他天生有條件的地方為多而已。可是,我們沒有這方面的覺悟,相反只是獨孤一味在政策及流程上強行改變。那麼,畫虎不成反類犬,就是今日公司的寫照。但唯一慶幸的是,同事們早受隨便文化高度的薰陶,故此也沒甚麼大不慣,不過是時而像鬼上身,面壁自言自語而已!

不要以為那不過是冰山一角的小城小事,實情是這些事情在大街小巷都不難碰上遇見!問題只在於碰到的時候是否麻木吧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