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5年12月31日星期六

迎幕幕風起雲湧
春柔柔月影朦朧
接種種人生大事
福滔滔到臨府中

2005年12月29日星期四

宇宙無限

如果有機會走到人煙渺渺的郊野,晚上抬首天際,看著萬點星光的天幕,可會勾起自己曾對這個宇宙的一份遐思?

有否想過,在無限遠光年的彼岸,也同樣有著一個好奇的生命,藉著坐觀無盡宇宙,思索著生命的源頭?

在忙忙碌碌、營營役役的背後,靜下來就是一份孤寂。當所有的人和事都無法在心湖中掀起一陣漣漪,餘剩的就是一堆疑問;我們到底從何而來?因何而來?將會到達何處?又可以走得多遠?每當這類問題出現,我們彷彿便成了大洋上的一只孤舟,沒有看到一處盡頭,也沒法得出一個方向。

人生在世,有人感到時間太多,有人覺得時間太短。姑勿論是任何人、有任何感覺,我們認為世界以至宇宙都總有著一份神祕。對於這個神祕面紗,我們或多或少也曾希望可以將它揭開,以解決那縈繞不斷的問號。那麼,我們到底有否開啟這個宇宙之謎的能力?

如果作一點深入的思考,便會知道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活在海水裡的魚,除非放棄生命,否則不會看到海洋以外的世界。就算為一睹海洋以外的天地而放棄生命,也只能窺探出一些部份,但始終無法洞悉這以外的一切。同理,我們是活在這個浩瀚宇宙汪洋中的一尾小魚。可是,從內探索終究不如從外觀察般清晰,也就是說無論怎樣的拼拼合合,也無法得知宇宙的全貌;玻璃球內的世界,可以跟以外的完全兩樣。然而不論一樣或兩樣,我們都站在無法肯定的位置上。

從這一點看來,我們實在是非常渺小。不過,我們卻不甘於渺小,而奢望偉大。可惜,在宇宙層次上一再告訴我們並不偉大。既然事實如此,我們何不承認自己確是渺小,心生謙卑的活在這個宇宙裡面?

真正的謙卑並不是懦弱,相反是不亢不卑的認清自己本來的面目。我們知道個人能力有限,故此明白世上總有要幫忙的人,也就甘願幫助別人而不望回報。我們得悉宇宙對待萬物也是一樣,因而了解世上沒有所謂的不公平,也就無須為自己的不幸多加抱怨。我們承認自己一無所知,所以不會輕蔑別人的無知。我們想到自己需要愛,也知道別人同樣需要愛。

宇宙並不是以兩極為限,反之是如圓形般存在。當我們有一刻感到偉大,其實已是走到卑賤的軌道上了!相反,當我們愈像走到謙卑的極點,其實便是愈益接近偉大,而亦只有站立在這一點上,方有可能解開宇宙的祕密。

2005年12月28日星期三

自我定位儀

人生得到的啟發,並不限於某某哲人的一些說話,也不侷限在某某偉人的事蹟裡面。

生活上所能觸及的事情,間中亦會帶給我們某些啟示,就算是簡簡單單的一段卡通對白,深思以後可能也會發掘出一些意義。

昨天無意收看了一齣卡通,名字叫作「通靈王」,是一個擁有通靈能力小朋友的故事。其實這類故事的橋段差不多是千篇一律,不過今次有段對白實堪惹人反思。

主角「葉」有一位叫「萬太」的朋友,非常羨慕一位已死去的武者。為了想與「葉」一同觀看那位武者的遺作,「萬太」不斷強調武者如何厲害,把他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般的高崇。正當愈說愈輕奮的時候,冷不放女角「安娜」澆上一頭冷水。

「安娜」對「萬太」淡淡的說:「懦弱的人,喜愛把強人當作偶像,目的是要隱藏自己的怯懦。愈是吹捧偶像,相對距離真實的自已愈遠。那麼,便不需要面對和承認自己懦弱無能的一面。」

女角的一番說話,其實反映了很多現代人的心態。追星捧偶像的一派且不多言,就是平素說自己不捧偶像、沒有偶像的人,事實上也存有這一種態度。現代人似乎已不懂為自己說話,開口就是一番別人說過的道理,這類人著實不少。問他對某某事情的意見,答出來卻是某某名人對事情的意見。問他有甚麼個人見解,得出的只是一堆經典的炒雜。再問一下到底立場是甚麼,結果是要找來三五個人認同才敢說半句出口。當中的現象究竟表示甚麼問題?

說穿了,其實不過是懦弱的一種展現。現代人都害怕做錯事,而這種害怕的心理已大大超過了真正做錯事的後果。所以,無論是甚麼事情,最好抱著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行事。但是,人生在世有太多無法逃避不了的事情,那麼要是避不了也最少要卸去多少。把自己的工作硬放到別人頭上,把失戀的責任推往對方,把自己的問題說成是別人、社會以至推到宇宙的層次上,這樣自己的怯懦便可以好好的收藏。

可是,正如前面說到,人生有逃避不了的事情,兜兜轉轉最終也是要自己面對和承受。不幸的是,當真正要面對和承受的時候,也可能只是一種虛假的態度。有很多人懂得說問題在自己身上又同時不斷抱怨,這種撲朔迷離的態度,並不能面對真正的自己,相反這只是對著一個如幽靈般的自我,總的飄忽不定。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經對訪問他的人說過;人的最大問題,正是能否誠實的面對自己?

事實上只有這樣,人才會真正了解那裡有不足,從而確知修正方向。亦因如此,人才會真正認識自己能力的高度,從而發揮所長。誠實的面對自己,就是認清自我的定位儀。

2005年12月25日星期日

笑作人生

莫道人生一場戲
誤墮紅塵枉生死
既念紅花芳吐艷
不忘落日愛荼蘼

2005年12月23日星期五

聖誕媽媽

據聞聖誕並非真正耶穌降生的日子,不知為了甚麼原因,耶教系統卻將之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

耶教徒為基督誕生而慶祝聖誕,非耶教徒則因為基督而得到假期,就算沒有得到假期的人,也多得這個節日而生出一些節目。

無論是耶教徒與否,以普世歡騰來形容這段日子也不為過。每年在聖誕來臨以前,商舖早就粉飾一番,好吸引人們購買不同的物品過聖誕。作為商人,這段時候也該好好感謝主耶穌為他們帶來不俗的營業額。如果商販想為自己的貨品作聖誕宣傳,也犯不著邀請紅人名星,試問世上當中有那一位夠份量與耶穌在這個日子爭鋒?

佳節當前,大家除了忙於購物,安排節目相信也費煞不少思量。聖誕派對,務必一浪接一浪。撇除公司上的應酬,算是一眾友好的悉心安排也該不少。無論在職或求學,聖誕確實提供了一個互相聯誼的機會。

不過,慶祝之餘,回想一下若是沒有瑪利亞的出現,就不可能有今日到處可見的火樹銀花,也不可能在寒冷的冬天譜出一首暖曲。雖然瑪利亞以處子之身誕下耶穌,但沒有母親便沒有兒子,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同理,沒有母親便沒有預備慶祝聖誕的我們。

或許母親們不了解這個節日的意義,更加不明白當中的吸引之處。然而,我們可以用一點行動來向她們說明。在捨己為人與眾同樂的時候,不妨考慮抽出一點時間和母親共渡。在讓她們也感受節日氣氛的同時,更重要是感謝她們把我們帶來人間,令我們看到、感受到這個世界。

聖誕固然要快樂,聖誕媽媽也要快樂。

黃泉復活

如果已離世的人突然出現在面前,會有甚麼感想?您又會希望對他們說些甚麼、做些甚麼?

昨夜從光碟櫃中找到了一齣日本電影;《黃泉復活–Yomigaeri》。透明包裝紙裡面,藏著一個怎樣的故事?好奇之下,將光碟解封。

故事發生在九州的阿蘇區。數以百計失蹤或死去經年的人忽然復活,工作於政務廳的平太(草剪剛飾演)決意前往這個自己出生的地方調查。在那裡他遇上青梅竹馬的好友小葵(竹內結子飾演)。小葵念念不忘已死去的男友,在得悉事情以後,每天也盼望男友歸來。

復生的人,有幾十年前在森林失蹤的小童,回到家裡卻發現母親已屆暮年,兒時玩伴成了老人。也有因自覺被排斥而剛自殺不久的中學生出現靈堂,最終卻發覺原來早有同學暗戀自己。其他的還有死去兩年的歌手重臨獻唱、病死的兄長重遇長大了的弟弟、難產而死的聾啞母親碰上長大成人的女兒。這些各有前因的零碎片段,構成了一個生死重逢的故事。每個在生與還陽的人中間,總是有某些未完的事情等待解決。

可惜,世上沒有永恆快樂的日子,閻王要你三更走,無奈卻不得不走。當平太發現在森林某種神祕力量是維持復活者的生命之源時,也就是他們重歸黃泉的日子。另外,更諷刺的是,平太一直暗戀著的小葵原來也是一個活死人,她一如其他受到愛人感召的復活者一樣,是因為平太的思念而暫時回來。但是,一切已經太遲。當倆人知道原來早早已是互相愛慕著的一刻,也就是陰陽從此相隔的時候。

平太與小葵趕往相見,最後平太只能擁抱虛空,同時所有從黃泉返來的人,也在那時重歸故土。

片末平太有一段感想獨白;

「所謂黃泉復活,原來就是透過死去的人重臨,告訴仍然生存的人活著的意義。可是,這是個騙人的謊話,那不過是人們一廂情願,一時放不下所作的假設。如果,復活了的人和仍在生者才剛剛到了心靈相通的境界,此時復活者卻要回歸塵土,那末整件事情還有甚麼意義可言?」

難得的回來,帶起以往所有的回憶。可以和心愛的人再走上一段,卻在得到希望時夢想破滅。已漸復原的傷口被重新撕開,幾近忘記的痛苦被重喚回來,難道這個就是黃泉復活的原意?

最後,平太對曾經和復活者有接觸的人作過調查,發覺這些人全部也顯得非常平靜。百思不得其解的他,終於在一名和復活者有過短暫戀情的侍應身上找到答案。至於答案是甚麼?答案可已是放在這裡,有心的話可以找找看。

侍應對平太說:「雖然和他相戀的日子很短暫,但縱使是一年、一分或一秒,只要能和他真實地相愛過,那些回憶是沒法子抹掉的。這些歷久常新的回憶,就是讓我能積極地活下去的力量。」

如果思念能令所愛復生,那就是藉著仍活在世的一位,利用思念的力量在回憶裡面實現,亦只有在世的人存著積極要活下去的信念,黃泉復活才可變成兩者間的事實。

過往曾在漫畫中看到一句哲言;「情感不必寄託在物件之上」。此刻有感,發覺這話幾堪咀嚼。

2005年12月22日星期四

知識對常識

知識(Knowledge),是學問、知道並通透了解事情道理的意思。

常識(Common Sense),是具備對一般事情有著粗淺認識的意思。

以整個二十世紀初而言,資訊傳遞方式出現破天荒的進展。而在知識傳播方面,無論在層面的廣闊,以及層次上的深淺去計算,也是達了一個非常豐厚的境界。

霍金(Stephen W. Hawking)在其中一本著作《胡桃裡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中提到,近代科技的發展促成了大量資訊的出現。他以科學論文的增長作例子,指出一九零零年科學論文的發表量大約是九千篇,但到了二千年已急劇增加至大約九十萬篇。一百年間便有一百倍的增長,而這只是科學論文的情況,其餘的也還未有論及。

事實上,隨著科技愈來愈普及,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東西也變得愈多。從認知的角度而言,當然是一件好事。可是,這個情況也存在吊詭的地方。情形就是;當愈容易取得資訊,我們了解資訊內容的能力就變得愈薄弱。

互聯網的急速發展,成為了現代人尋找資訊的一個天堂。網上資訊的交流量,相信較世上最繁忙的交通網絡也有過諸而無不及。本來龐大而廉宜的資訊流量是有著相當的好處,但在人類腦袋的容量上卻生出非常嚴重的問題。

正當我們以為享受著資訊天堂帶來的好處,其實我們的腦袋也在同時被摧殘著。在停不了接受的情況下,只有兩種較大的可能性出現;不是腦袋因負荷過重而出現崩潰,就是腦袋改變對待資訊的態度,簡單地說,就是採取一種不求甚解,又或者過目即忘的態度。

從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看到,很多人也習慣了以不求甚解的態度,迎接絡絡不絕的資訊。在根本上,這已是非理性的做法,更甚可以看成是一種病態。現在很多人為了要證明自己擁有上可談天、下可說地的本領,就會在不同的問題上侃侃而談。明明不是科學的材料,卻又可以為一些科學性的題目大發謬論,又或者本身連自己文化的基根也未穩紮,便急急展露一手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皆通的本領。

把接收了的資訊,隨便詮譯一番變為常識,實際是得到連常識也不如的資訊垃圾。以為已取得了一定的理解,再將這類「常識」,誤當成知識。然後,忽爾覺得變成了大智者,動不就引經據典並加入自己的過人見解去解釋事情,這種情況,愈見愈多。

長此下去,相信不難變成老子說的;「爲學日益、爲道日損」的情況。

2005年12月21日星期三

寬肩

夢裡煙波浩瀚,輪廓早已變得朦朦朧朧,恍恍惚惚。唯有那一雙寬闊有如山脈連綿的肩膊,仍舊清晰。

記憶如長空萬里,忽爾通明。

日子浪盪於遠遠近近,沒有一點明確,只是勉強知道,在無盡時空下的數幕。

風雨的時節,站在背後,探頭向外是另一種風光。風在狂嘯,雨在傾盤,但是和風雨沒扯上一絲關係,更莫論沾上一點在身。緣於那寬厚的肩膊,築起了一道圍牆。儘管牆外的風有多急,雨有多勁,也不過如看螢幕內的影像,處身牆後,仍然是舒泰安然。

熱鬧的節日,遊人肩摩踵接,沒有那雙廣闊的肩膊變作坐椅,根本就無法感受那種歡樂。處於高人一等的位置,俯視人群,犯不著冒險取一點歡愉,卻能得到無比的快慰。如泰山、如北斗,穩重而不失氣度,深藏卻未有孤高。

生活的剪影,既如浮光,又似幻象。雖然多屬平民百姓尋常事,然當中仍有血有肉。能負載多少的重量?能扛起多大的擔子?從認識的那一天,有形與無形的事物,總是落在那幾寸的骨肉上面,沉重之餘,也教人酸軟無力。要是嚴格地說,世上沒有任何責任可言,但為甚麼這雙肩膊總是把一切承擔起來?樂此不疲的一天一天扛下去,一直走到了盡頭,這樣不會感到怠倦嗎?

橫越高山,走遍大地。從某個日子開始,沒有一刻可以停步下來?天下風光如斯優美,為甚麼不選擇沿路品嚐?一輩子的飄泊紅塵,不去追尋世上的新奇事物,反而甘願為幾張熟悉不過的臉孔留下來,到底他們有甚麼吸引?

蒼暮的黃昏,曉如老朽枯木。已經熬不下去,卻仍然要力撐到底,為了甚麼而執著?放一把手,與天地同壽,不是比留戀在那幾個人的空間更好嗎?放不下的一些人,放不下的幾份情,但那雙肩膊已是強弩,再沒法子可以擔帶一分一毫。

風雪的日子來臨,一切也披上蒼白,然後慢慢回歸沉寂。寬肩漸漸走到遙遠的彼岸,除了用濕潤的眼眶目送,心無餘力。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我不要看風雨飄零、不渴望熱鬧環境、不期待生活安逸,只希望那雙肩膊放下多年重擔,得到安寧。

2005年12月20日星期二

真如假我

世上有不少充滿自信的人,認為自己是天地的主宰,就算成不了宇宙大王,也相信至少自己的生命掌握在個人手中。

若然撇除所有感性上的主觀,稍作一點理性思索,我們還能否肯定自己就是主人?又自己對生命能否有充分的把握?

當我們高呼能主控生命的同時,首先要了解「主控」一詞本身的意涵。

所謂控者,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某某個體或事情的意思。而主控者,即能對該項被控事物有主導性的控制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能夠把握得住,並可以隨心駕馭,縱使不是絕對,但也是接近絕對的意思。

那麼,我們能否主控自己的生命?

舉一個例子說明;當進入一部電梯,我們能否主控它?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思考,則不難明白答案是不能。我們只能根據電梯預設的操作模式,令它進行某些既定的活動。我們可以按標版上的樓層,讓它或上或落的到達心目中的層數,但是卻沒有可能控制它作出左右的移動。進一步而言,電梯乘客也沒有可能操控電梯內的其他設施,譬如開關照明系統、抽風系統、監控系統,以至連內裡裝飾或設置的位置也不可能改變。這正說明了一個事實,作為乘客的我們只能對電梯作有限的操控,更加枉論主控。

同理,說到主控生命,我們又可以有多少把握?

生、老、病、死是一個可觀察得到的生命現象。從客觀角度來說,所有生命的存在必然離不開這個模式。在這個模式當中,「生」的階段我們無法控制,沒有人能決定自己的出生,這是不爭的事實。同樣地,生命「老」化的階段,我們也沒有可能操控。另外,「病」也不是我們有能力竭止的事情。或許,有人認為我們能對抗疾病,那麼這不正是在操控嗎?明顯地對抗不能詮譯為操控,原因是那個「被對抗」的不能被操控,若能操控,則沒對抗可言。那麼,剩下來的,我們只是能夠隨意決定「死」這個階段。然而,我們也不是全然能夠控制死亡,基本上只能作出決定,但不能操控。縱然執意尋死,也有很多例子證明未必一定成功,只是決心可成就更高的可能吧了。

如果以每階段均為生命過程的主要部份,那麼我們只能在那四分一;「死」的階段上擁有一些控制的能力,換句話說,對於生命的把握是低於二十五巴仙。對某某事物少於一半的控制,就說明怎樣也算不上是主控吧了!

然而,認清了這個現實,對我們有甚麼幫助?從這種角度去看,人生不就變得更加晦暗和無奈嗎?如果認為無法操控生命便顯得消極,那就不是認清了事實,相反是認錯了事實。

正因為人生不是完全掌握於我們手上,所以相對下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無須為不必要的事情煩惱,餘出的時間和精力便可用在其他的事情上面。如果我們有愛的人,那便可更加投入去愛。如果我們有想做的事,那就可以更加賣力去完成。能夠確知生命的無常,當能更加懂得珍惜和好好利用光陰。要是真切了解實相,就會知道從偉大的生命中學會謙卑。以上一切,就是認清現實所帶來的好處。

有一點不容置異的是;人命呼吸間。珍惜生命的最終意義,就是珍惜生命帶來的豐盛。

2005年12月19日星期一

下一站…依舊

世貿會議最後曲終人散。

與會代表認為已達到共識,故此是次會議是成功、務實和有建設性的。

所謂的《香港宣言》,最大成就莫過於爭取到在二零一三年全面取消所有農業補貼,雖然較美國和發展中國家原先要求的二零一零年為遲,但也總好過沒有協議。但是,從現在到二零一三年還有八年光境,問題是發達國家在這八年中會否把農業補貼加劇,因而加快摧毀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又當中有否達成最多只能維持農業補貼現狀的協議?這點不得而知。

唯一感到安慰,是美國在棉花問題上讓步,同意在明年取消棉花補貼。

縱然還有不少反世貿團體不認同協議內容,但站在對立面而言,這是基本動作。如果真正認為世貿要被取締,則應對這個大不諱組織得出的任何結果,抱持反對到底的態度,相反無必要就結果出生任何其他意見。誠然,協議內容或許未盡如人意,但相對於早前「公有公說,婆有婆說」的狀況,其實已有一點進步。故此,我們冀望的還是發展中國家繼續團結,從而令發達國家明白不可能再隻手遮天。

另外,下次世貿會議仍未選址,難道世貿真如「過街老鼠」般神憎鬼厭?

與其選擇會議地方有困難,倒不如突破一下。中國人有句話;「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那麼,若地球不留人,自有太空處,世貿或許可以考慮下一站在和平號太空站上開會。和平號除了名字有「和平」以外,實際上為能世貿提供一個完全無示威者、無反對聲音的會議場地,這點不難明白,亦不容置疑。

反正太空競爭已死灰復燃,相信在技術上會有不少國家有能力協助。除此以外,世貿創富的原則更可由地面推展至宇宙層面,若然成功實在可算是一件人類歷史上的大事。到時若有一兩位港人代表參予,完成以後也就不必再邀請國家太空人到港了。

不過,無論世貿在甚麼地方舉行,可能只是依舊葫蘆。畢竟世貿是商人遊戲,商人傷人,在那裡似乎也走不出這個框框。

站在大丸前 細心看看 那雕像
臉上無乜肉 算加埋 唔夠幾兩
是無奈兼可憐 如果 一起細想
決定上街團結起 打仗

在百德新街的戰友 面上氣息似有還無
在台上任您喊 大聲不得聽到
重要將你庭上告

不管那天得您倆 如舊照上 警方一貫在場
原來所有 鬧劇一場 不妥協那個可樂暢
開幾次會都勉強 無謂勉強 如何尋求向上
其實給您最後答覆 等於出齊路障

白日夢淒涼 最終變到 無一樣
確係無餐食 說風涼 還是有獎
在台上的官長 誰都 懂得拍掌
世貿無支持 正宗真相

在百德新街的戰友 面上氣息似有還無
在台上任您喊 大聲不得聽到
重要將你庭上告

不管那天得您倆 如舊照上 警方一貫立場
原來所有 鬧劇一場 不妥協那個可樂暢
開幾次會都勉強 無謂勉強 如何尋求向上
其實給您最後答覆 等於出齊路障

開幾次會都勉強 無謂勉強 如何尋求向上
其實給您最後答覆 等於出齊路障

無奈不免我又會想 等會重開再打仗

2005年12月16日星期五

一生何求

圖片來源:南韓農民三步一叩拜反世貿
世貿會議已踏入第三天,示威遊行也不經不覺持續了幾日。

從最初根據過往經驗產生出滿有驚恐,怕是場面一觸即發變成暴動,變成今日得悉示威者並非洪水猛獸,香港人的心路歷程到底有了多少的變化?

今日所見,場內議題以至歐美大國的表現,可算是乏善足陳。歐盟與美國代表互數不是,合演出一場鬧劇,轉移了部份世人視線,卻希望以此對根本的補貼問題一再拖延,這便是不義的最佳寫照,唯一可取,是為世人上了很好的一課。

反觀南韓方面的示威者,已漸漸掌握了如何將傳媒納為己用,理智地將較為激烈的行動收斂,進而是以非常感性的行為,向世人表達自己的訴求。交還奪取了的盾牌予警察、讚賞香港警察的溫柔對待,以至向他們表達出尊重和敬意,相信已在不少世人心裡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到了今日的三步一叩拜,更加博得普遍市民的同情,這樣對於讓別人了解他們的訴求有著極大的幫助。縱然本地傳媒仍然希望衝突加劇,但相信已有不少世人認為示威者不是暴民,更加也不是如某些報章所描述的「狂農」。

今天無線的世貿特輯,以追訪南韓兩名農民到香港為題,揭示了他們真正想表達的聲音。節目表示南韓農民一向辛勤,整年時間差不多也用在耕種上面,鮮有到外地觀光旅遊的習慣。花上七千港元作為旅費來到香港,為的不是看看這個東方之珠到底有甚麼吸引,也不是想到金紫荊廣場拍個照留念。他們有些人付出所有積蓄,甚至要向別人借貸,千辛萬苦到來目的不過是希望喚醒世人,給他們一條生路;可以繼續謀生的出路。

不是到了生死關頭,沒有人會希望讓胡椒撒臉。不是感到呼救無援,沒有人會以身軀展示絕望。不是面臨前路茫茫,生計無依,沒有人會不停在大聲疾呼,告訴他人自己的不幸。

可能仍然有人以為事不關己,何必要理?但是世上已經沒有事不關己的情形,全球一體化的沖激,已把世界的脈絡加強,每一個地方的弦動,也會觸及世上其他的地方和人民,而且相對於往日效果顯現得更快,未及反應以前已可能遭其沒頂。遠的不說,農產品價格下降而令食物品質下降的趨勢已愈益明顯。抱一個同體大悲的心情,將會明白若放任某些霸權持續得勢,我們卻相對地噤若寒蟬的話,有朝一日,我們同樣成為暴民之期相信不遠。

示威人仕一生何求?不過一點公義!我們,何嘗不是!

2005年12月12日星期一

旺旺與乖乖

說到童年回憶,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記憶猶新的「乖乖」電視廣告。

童年時代的電視廣告,放到今天當然顯得過時。說句老實話,在那個年代的廣告有很多也真夠爛!然而,我最喜愛的還是那種極其老套的廣告,最少它們仍舊在心中留下一個位置。

「乖乖」這個產品是甚麼,早早忘掉了。唯一記得的,它是台灣的小食產品,目標顧客是小朋友。那個年代,台灣進口的產品不如今日的多,花款也沒有現在的廣泛。當時最出名的應該是「統一」的「福」字麵,而緊隨其後的也該算到「乖乖」。

從來沒有嚐過「乖乖」,反而身邊的同學卻眼見不少。所以,活了那麼多個年頭,也不能確知那是個甚麼樣的東西?不過,對其中一個超爛廣告還是念念不忘。才不過是一段大約十到十五秒的廣告,但是每次看完也會笑個半死!

廣告一開始,出現並不是高調的推銷產品,而是一句:「我係山怪!」跟著螢光幕便出現一隻依賴剪接技術活動的怪獸。那種硬磞磞的動作,非常滑稽,連我此等幾歲小孩也感到可笑。當山怪出場以後,螢光幕又出現另一隻怪獸,這時電視又傳來一句:「我係水怪。」然後,最啜核的場面出現;就是山怪和水怪開始打鬥,而背景會傳出「嘩、嘩」的聲音,最後就是一句「乖乖」收場。可笑的是,那兩隻怪獸的造形實在粗劣,而拍攝手法亦是十分生硬。最重要是,若然你對「乖乖」毫不認識的話,看完以後也不會有所認識。

想到這裡,又不忘近來還有間中播放的「旺旺」燒餅廣告。其中一輯內容是一個中年人和一個老頭子,兩父子坐在客廳看電視,然後各人拿了一塊辣的燒餅進口,跟著鏡頭聚焦到二人面上。只見二人面上漸漸發過通紅,但是套用的特技超爛。往後又到阿女吃了一口後大罵:「哇,媽咪,好辣呀!」,最令人不忍發噱的還是那把聲線,欲作嬌滴卻是嘔。如果我是老闆,定必拖那位配音員出去重打八十!但是這還未算要命,最後螢光幕上的兩父子互相噴火,才是令人噴飯噴足三日三夜的絕筆。

相隔二十多三十年,同樣粗糙的制作還能登堂入室,走到電視機前面的歡眾眼裡,也不禁令我懷疑;自稱政制不斷完善進步,走上了民主大道多年的台灣,其實會否只是一種幻象?

2005年12月10日星期六

藍眸淑女

初次和 Blue Blue 相遇,是在旺角的一家寵物店。

雖然喜愛從櫥窗觀看寵物店的小動物,但是對入內參觀則興趣不大。
一來可能那些員工實在太愛他們的工作,總是喜歡掛上一副加菲或者史諾比的笑容,來向你推銷這些、介紹那個。二者困在籠裡那些小動物,每每在對圍觀者投上一張可憐的臉,縱使牠們好像很活躍的左蹦右跳,但背後的意思,可能只想你帶牠們脫離那個玉砌的地獄。

那趟礙於要添置一些新的用品予阿細,但又怕愛護動物協會內的選擇不多,所以不得不投身到市場去「貿易」一番。事實上那家寵物店真的包羅萬有,除了一般貓狗和相關的用品外,那裡甚至連爬蟲、魚、雀鳥和牠們相關的用品也有出售。

當走到二樓參觀的時候,發現那裡設有一個售買貓隻的地方。除了習慣看到的玻璃貓箱外,還有一個頗大的玻璃房,目的是讓參觀的人可以在裡面和貓兒作近距離接觸,也可以讓進去的人客串成為被囚禁的動物,供房外的遊人圍觀!

Blue Blue 並沒有參予那次的人貓嘉年華,相反她只是靜靜的待在狹小的玻璃箱內,默默地凝望著每次路過的人群。間中,她會發出幾聲微弱的「喵喵」,或者可能是她看到心目中想找的人,才會輕輕發出那種呼喚。

看著那個情景,唯一對貓兒有的惻隱之心又再發作。急忙找個店務員,想對 Blue Blue 多作一番了解。原來她的品種名叫(Ragdoll–布偶貓),這類貓天性馴良活潑,也真的貓如其名,把牠們當作娃娃般抱在身上,牠們便會動也不動的任你擺佈。而且,牠們的來源也是充滿傳奇。

在一九六零年代初,居於美國加里福尼亞 Ann Baker 飼有一頭名為 Josephine 的白色安哥拉貓女,其後 Josephine 遇上意外,在馬路上被汽車撞倒,幸好亦撿回性命,而康復後亦沒有明顯的傷痕。當 Josephine 完全康復過來後,Ann Baker 便將之作為繁殖的根基,與一頭伯曼貓交配,而其後則加入了巴密茲貓的血系,最終便創造了布偶貓。

從店務員口中得知,不把她放到玻璃房的原因,是因為她有皮膚病,所以要將她隔離。然後,店員從玻璃箱把她抱了出來,並指出皮膚病原來生在她的右額附近。其實嚴重程度並不是店員說的輕微,因為患處附近的毛髮已脫落不少,況且還有蔓延的趨勢。

雖然店務員極力推薦,又避重就輕的淡化著病情,可是我不為所動。真正令我動容,是 Blue Blue 的一雙藍眸。當與她作眼神接觸,我感覺有種無法言喻的深邃美麗。那雙眼睛的顏色有如珊瑚礁的海水,淺淺的一種藍。當她俯在我肩膊上的時候,那份完全的安靜,使人感到安全,是彼此互相倚靠的一份安全。就是因為這些感覺,所以決定把她帶回家裡。

她的病經過醫生的治療,在回家一個星期左右已大致康復,遺下的反而是如何把她融入阿細的地盤。阿細來了半年,基本上已成為家裡的霸王,而且過往提到他不合群的性格,要在生活上加入 Blue Blue,對大家而言也是一項挑戰。

事實上,過程真的不容易。Blue Blue 不是問題,反而阿細因為她的出現而患上焦慮症,還好最後也可擺平!

梁祝夢縈

花落憶山伯
藕斷思英台
無言泣墳前
梁祝遺怨哀

恨世世相隨
化作蝴蝶乘風去
不作生死輪迴事
離人間欷歔

2005年12月9日星期五

由細開始

阿細與我的因緣始於三年多前的一個下午。

記得那時正值初夏,晴朗的下午百無聊賴,竟然逛到灣仔愛護動物協會。

還是頭一次到那個地方,連那一層是安置甚麼動物也搞不懂!亂打亂撞之下,走到了三樓,原來那是安置那些待養貓狗的地方。待填妥了些個人資料以後,便走進了那個安置被遺棄和流浪貓的房間。

入內看見有很多玻璃小間格,每個內裡待著一頭貓兒。牠們有些看來相當活潑,也有一些顯得沒精打采。

其實早在小時候已有養貓的經驗。那個時候的公共屋村每有老鼠為患,所以有不少的家庭也會養貓治鼠。記得某年婆婆從鄰居那裡,取了一頭剛誕下三個月的小花貓回家飼養,一養便是十多年。那是一個非常奇妙的經歷,遺憾的是搬家時牠走失了,不能侍候牠到終老。

自此以後,雖然仍然非常喜愛貓兒,卻沒有膽量再作飼養的嘗試。

可能是緣份關係,阿細的出現令狀況改變了。

其實,初時根本沒有留意到牠的存在,因為牠不以面目示人,相反一屁股總貼在那個間格的玻璃門上。從經驗來看,這類貓兒肯定在與人接觸上有過不快的經歷。

逗留了大概半點鐘,滿足了和貓兒玩耍的欲望,正想離開的時候,忽然聽到兩父子要求職員抱阿細出來給他們看看。好奇令我留步,心想看牠一眼才走也未算遲。職員用了很多方法,似乎也無法令牠走出來,就只好把玻璃門開了,讓那對父子可以看清楚一點。

可能那位小兒子覺得這樣看不是味兒,他便要求父親把阿細抱出來讓他逗玩。作為父親的本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也就硬著頭皮把阿細拖出來。這一個舉動惹得阿細非常不滿,只聽牠不停的大聲「喵喵」便可得悉。然而,牠沒有反抗,也沒有惡意張牙舞爪,唯有的只是用聲音抗議。看得情境有點悽涼,不忍心再看下去,快步就離開了那地方。

回到車裡,一路想著想著,愈想愈是心寒,也不知道那兩父子還有甚麼殺著未出,倒是擔心阿細是否受得了。心下一懍,車子調頭,馬上駛回那裡。

才下了車,快步奔往三樓,那兩父子已不見了,還好阿細仍然健在。當時心想既然來了,不如干趣把牠領養好了。填好領養表格,才得知自己輪候第二,因為剛才那對父子也填了表格。可是職員告訴我若他們兩日內不去領取,領養權便落入我手,倒算還有一絲希望, 而我亦深信那對父子不過玩玩而已,他們根本無心!

另外,從職員口中得知,阿細已兩度遭主人遺棄,最近一次還不過是兩星期以前。而放棄的理由是因為牠和其他共養的貓打架。我倒不相信那個理由,看來是貪新忘舊的藉口吧了!

最後果然不出所料,阿細最終還是成為家中上賓。記得一步進家門,牠就飛快巡視每一角落,一點也不像初到貴境,相反更似是故人歸來!

惡客

網絡上有博客,家中亦有惡客!

















阿細:「喂,咪亂影好喎!欠打呀。。。。。。!」

















Blue Blue:「咩料?前世未見過靚女呀?!」

















Moon 仔:「喂,老襯,雖然我叫 Moon 仔,但你咪以為我真係仔至得架!!」

娑婆婆娑

娑婆世界,是形容我們現在生存的這個世界。娑婆一詞,乃屬佛家用語,意指堪忍。

何以堪忍?蓋此世界中的有情眾生,安於十惡、忍受諸煩惱卻多不願出離,故名為忍。

世界上有多少惱人事,相信每個人也會有所感受。無論是公侯皇爵、達官貴人,以至一眾平民百姓,哪有一個不是活在煩惱之內?身份顯赫的人,終日徨恐失落權勢,縱有美酒佳餚,大多食不知其味。大富大貴之人,每每害怕別人謀其家財,總是顯得誠徨誠恐,沒有一分鐘得享安逸。尋常人家,每日營營役役,為求兩餐温飽,庸碌一生。以上種種皆為煩惱,然而,煩惱未盡。所謂煩惱,並不限於一切悲傷憂愁,凡所有擾亂人心之事,統稱煩惱。得一金而喜極忘形、求所愛而對方欣意答應,以至所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全屬煩惱。

那麼,娑婆世界就是煩惱世界,我們豈不要速速逃離而後快?事實上,世上真有很多人選擇這樣做,但是十居其九不得其法,以為脫離煩惱,其實還是煩惱。

世上有很多半開悟的人,嚴格來說,這類人比完全未開悟的人更糟糕。這類人看世間事只有一種顏色;灰色,對世情只抱一種態度;消極。而當生命並不如心目中所想像般發展的時候,他們只有三、兩種方法會用上;有人選擇避世出家,歸於不限形式的宗教,有人挑上自殺之路,以圖了結一切俗務,亦有人喜歡縱情色欲,把生命以消極的方式耗掉。但是,無論取的是甚麼態度,用的是那種方法,結果卻是煩惱不斷,生死無明。

不能脫離煩惱的原因,看似複雜,其實簡單。佛說;煩惱即菩提。悟了,則無所謂煩惱,不悟,則凡事皆作煩惱想。曾經看過一齣西片;《奇蹟從心開始﹋K–PAX》,內容是一個外星來客到地球的故事,劇終外星來客對男主角的一番說話,實在發人心省。大意是說;宇宙是以一種循環的方式運行,目的在於自我完善,而內裡一切發生的事情,也不能脫離這個模式。故此,當一件事情並未得以解決,事情將會不停重覆。那麼,煩惱一日未斷,煩惱自是依然。所以,消極逃避沒有可能脫離,相反,積極面對才有一線生機。

了解上述的宇宙法則,便可開始踏上菩提之路。還記得母親的一句話;是非過後不知難。凡事有始有終,無論是怎樣難忍難堪的事情,終會有過去的時候。若煩惱即菩提,那娑婆亦可成婆娑。

驀然回首風不依,笑看人生無常事。

2005年12月7日星期三

林懷民–雲門舞集

昨天從收費電視看到一輯林懷民先生的專訪。內容觸及他的事業、生活、人生觀以至對現今台灣文化事業的意見等等。

林懷民生於一九四七年台灣的嘉義縣。從青少年時代已開始文藝創作,二十二歲出版了「蟬」。大學就讀政大新聞系;留美期間,一面攻讀學位,一面研習現代舞。一九七二年,自美國艾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

一九七三年,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帶動了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雲門在台灣演遍城鄉,屢屢造成轟動,並經常出國作職業性演出,獲得熱烈好評。

現在他是「雲門舞集」的創作總監,舞作包括:「寒食」、「白蛇傳」、「薪傳」、「廖添丁」、「紅樓夢」、「夢土」、「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小鼓 手」、「我的鄉愁,我的歌」、「明牌與換裝」、「射日」、「九歌」、「流浪者之歌」、「家族合唱」、「水月」、「焚松」、「年輕」等六十餘齣,近作是「行 草三部曲」的第三部;「狂草」。

在整個訪問中,林懷民也是不亢不奮,輕描淡寫地回答主持人的每一個問題。對比於某些其他訪問,被訪者在主持人還未問完便衝口而出,大放厥詞的表現來看,他那種不動如山的氣魄更是耀目。

他的事業發展得早,起落也大。一手創立的「雲門舞集」,相信是他事業的高峰,然而在一九八八年也避不過停辦的命運。往後三年,輾轉從台灣走到香港,再進入大陸,幾年間遊遍很多地方,最後在一九九一年讓「雲門舞集」重新運作。期間,他不時把弄友人當年在大陸送給他,至今仍然常常穿著的一件外套。經過了十幾年衣不離身的時光,外套早就變得破舊。但是,從娓娓道出這一頁往事的時候,不難感受到他與友人之間那一份歴久常新的情誼。

他的生活非常簡樸,完全沒有那種娛樂圈燈紅酒綠的味道。或許,這就是藝術和娛樂事業工作者的分別。令人驚訝的是,他家中連電腦也沒在,所有的文件以至對外事務只是依賴一部傳真機。當他以手勢形容每日要處理的紙張厚度時,面上沒有呈現一絲不悅,也沒有一臉興奮,有的只是一種淡泊的態度,充滿禪味,這可能跟他篤信佛教有關。

說到人生觀,縱然他已是世界知名的藝術家,但在舉止行徑上表現出來的,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普通人。訪問中他提到在不同媒體中報導的林懷民,事實上不是他本人,意思是說經過修飾後貼在報章雜誌上的,只是一種投射的形象,這跟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事。實際上,他明白地說出身邊親朋眼中的林懷民,只是與他們共同成長的一個人。

當主持人問到對台灣文化的看法,他表示台灣文化始終仍然在上上落落的階段。他以「誠品」書店二十四小時營業,以及台灣某藝術電臺的廣告檔爆滿為例,說明要求文化素質的仍有人在。但是,他也強調台灣現在流行的「隨便文化」,對言語、舉止、以至行動上的隨意,已經令文化修養漸漸進入墮落的境況。他大意認為只有以「謹慎的言行,才能生出謹慎的文化」,作出對台灣文化事業的一個警剔為終結。

看完整個訪問,雖然不能說對林懷民先生加深了認識,但不能否定的是,他在訴說不同事情的個多小時裡,那種真誠、對事件處之泰然的態度總是令人心生敬佩。

隨之而生的感想就是;生命的歷程沒有所謂偶然,故此,每一個段落雖然未必盡如人意,但這個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我們如何能調教自己欣意接受。

2005年12月6日星期二

留感高峰期

乾柴烈火的愛情,等到天邊泛起魚肚白,只會剩下冷卻了的灰燼。

沒有吻過任何人的兩片唇,不會懂得如何在乾燥的季節保持濕潤。

習慣吻遍天下人的一張咀,只會知道甚麼是情慾的黃河一再泛濫。

走到長街的盡頭,同時也可能走到情感的盡頭。然後,墳墓不單埋下死了的人,也同樣葬下碎了的心。

如果,風清清看雲飛揚,那麼,冰冷冷待事無常。

若然,愛只能從過去中找到,又或是僅可在未來中窺探,活著不過是一場枉然。

敗絮無力,只好任狂風蹂躝,失戀無心,當得從原地站起。

天涯若毗鄰,海角將如何?近在咫尺間,對面人不識?

既然,酒入愁腸愁更愁,不如,笑語羞花羞對羞!

春江水鴨暖,秋川黃葉流,嘆一句百歲孤寂,喝一口陳年舊釀。

如花已作網中人,水仙仍待舊壺身。

山中尋清靜,清靜在城樓,道不從邊生,那有分左右?

為求睹一池幻月,不覺失掉百年身。冀望得一朝富貴,忘記本是自由人。

佳人不在遠遠近近,才子總愛憂憂慼慼。

鋼琴彈奏小夜調,深宵復深宵,從無感覺轉作有,明朝望明朝。

情非得已,不是情非首爾。情陷巴黎,不及情陷污泥。

笑一聲滄海桑田,留半分情感互見。嘆半生戀戀如昔,說一句今夕何年!

2005年12月5日星期一

從悲情城市說千言萬語

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以日據時期完結之初,到台灣有名的「二、二八」事件作為背景,藉一個四兄弟的小家庭道出那個時代的悲哀。

一九四五年日本無條件宣佈投降,台灣結束了日據時期。舊時代隨著新時代的出現而漸漸消失,黑暗的日子看來出現一絲曙光。處於基隆一戶姓林的家庭,以經營酒樓為生,當中有著四兄弟。

本來是尋常百姓的家庭,可是一場戰爭,卻為各人套上以悲劇結終的命運。老二在二戰期間被日本人征召到菲律賓當醫生,最終生死未卜。老三被日本帶到上海充當翻譯,戰爭結束後被控以漢奸罪名,回到台灣後精神出現問題,需要長時間居住醫院。老四因年少時跌傷引致失聰,卻與當時所謂的進步分子成為摯友。整個家庭,還是要由老大來當起。

和平以後,本是生機,可惜亂世依然,情況頗像明治維新初期的日本。黑道與政府官員的勾結,奪取了林家老大的命,也害到想改邪歸正,一心脫離黑幫的老二被抓進牢,最終在黑獄中被折磨成為廢人。逼不得已成了當家的老四,也因為政府對反動份子的壓逼,執意清算之下成為「二、二八」事件中的犧牲者,最後琅璫入獄。

整個故事無不在滲透著一份悲情,而所涉及的範圍,也從單單的一個家庭,擴散到全個台灣。相信在那一輩的台灣同胞來看,沒有一個不被那份愁緒所感染,而事實亦反映在奪得第二十六屆金馬獎上面。

許鞍華導演的《千言萬語》,以八十年代初的香港作背景,透過傳奇與虛擬的人物,道出殖民地末落的幾許風光。

以爭取油麻地艇戶上岸為開始,透過一群由熱血革命青年、艇戶的無知少女、浪盪街頭的少年,以及抱有中國夢的外籍神父角色,交織出香港這幾十年間的故事。

熱血青年用自己相信的革命理論,以反對政府作為至崇尚的目標,終日打著為民請命的旗幟,無條件的為受壓階層與政府抗衡。除了為油麻地艇戶爭取上岸、入住臨屋,到爭取水上新娘上岸,無不在散發著一腔熱血的氣息,有著對青春無悔的熱誠。

然後,隨著大家年紀漸長,所走的路亦漸有分歧。有人以入主政制為途,參選區議員繼續為民請命,亦有人堅持本來信念,以一貫方式造福人群,更有人終於從自我催眠的夢境甦醒,明白本來不適合革命事業,最終黯然離去。

從各人故事交替的掠影中,加插進時代變遷的浮光,用畫面說出了香港當代人的千言萬語,同時亦得到了第三十六屆金馬獎的認同。

對照於十二月四日的大遊行,在激昂過後靜思下來,有否感覺正活在一個悲情城市?渴望當家作主的背後,除了民主、普選的訴求以外,我們是否還有更多隱藏著的千言萬語?

2005年12月3日星期六

小李兄弟

「小李飛刀,例不虛發。」

李尋歡的刀無情,人卻有情。輾轉江湖歲月久,仍然無法拋開一段兒女情長,是壯觀還是悲情?

李尋歡的刀法,想是無人不識,若說領教怕且要有付上性命的心理預備。然而,很多時候,俠客的事蹟未必盡錄於文字,當中或許總有些伕事遺落在飄渺人間。

話說李尋歡原有一位孿生兄弟,名叫「李常歡」。至於孰大孰少,這個便無從稽考。據說,常歡亦是一名俠客,但是與其兄弟不同。不同之處,在於他的刀有情,而人也有情。所謂刀有情者,他每發一刀必存活一命,以至多命,而每次發後也會為他與及所有身邊的人添上一分情趣。

可是,江湖上某類俠客就是喜歡不留名,而常歡就是這一類的俠客,所以坊間上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事跡,但事實上他的行蹤卻每見於大街小巷。常歡沒有慣常用的刀,相反任何的刀他也可以運用自如,原因他用的不屬刀法,而是心法。所謂心法者,情況類似「庖丁解牛」中的描述;是旨在養生,不在殺生。

受過常歡恩惠的人,有因此開悟而成為哲賢,亦有人取得功名利祿,也有因而立萬世功過者,當然,最終庸庸碌碌一生也是最多。這樣的一位俠客,沒有理由是寂寂無名終其一生,相反,照道理應該是家傳戶曉才對,難道他的生平所作,不過是一頁神話?又或者從來這只是一個虛構的傳說?

事實上,世上真的有「李常歡」存在,而且也不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高人。反之,他或多或少也會在我們身邊擦過,更甚的是總會陪伴我們在成長路走上一段。間中,他或會躲在我們的廚房,以雄渾有勁,卻不失瀟灑靈活的刀法,為家人烹調一頓美味的晚餐。更多時候,他卻是站在最前線,無論外面的風雨有多大,也無懼面前刀光劍影是何等凶險,總是手執大刀堅決地保護身後一眾老少。茶餘飯後,他仍不忘以小刀左雕右削,為我們奉上生津解渴的果子。在流逝的歲月中,無端的他捲入了我們的故事裡。然後,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他的到臨是為前世還債。故此,我們一再忽略了他的感受,一再認為他到底是沒有存在過。

然後,某一天當我們站在某段路上回首,發覺天已不如昨日的藍,踏上的路原來較想像中崎嶇的時候,也許會憶起這位俠客「李常歡」的往事,可惜,俠客早已失去蹤影,剩下只是路旁搖曳不定的樹木,和途上幾許孤獨的蒼魂。

俠客「李常歡」,往往愛哼著這幾句:

「常歡不尋歡,尋歡不常歡,尋歡只望你常歡,你常歡,你常歡!」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願天下為人子女者惜緣。

2005年12月1日星期四

瘋狂面試

萬里無雲的晴空,下面有一棟大廈。聳立於市中心的這棟大廈,一樓有一個房間,內裡早坐著一位睡眼惺忪的面試官,門後站著一個患有臨門軟蹄症的年青人。

無試官:「廢先生,請坐!」

廢先生雖然腳軟,但仍然慢慢的移開椅子,然後一屁股坐下。

「無先生,早晨。」語氣如李克勤在唱「紅日」,但只有震音部份類似。

「廢先生,你可否自我介紹一下?」

「嗯,咳。。我是大學畢業,對上一份職位是行政經理,在公司工作了五年。。。嗯。。。咳。。。我。。。。在這公司之前在另外一間公司工作了兩年,職位是行政主任。。。嗯。。。嗯。。。就是這樣了。」就是這樣了,也花上五分鐘完成。

坐在對面的無先生額上,已開始滲著如露珠般大小的汗滴。原來咀角向上的孤度已回復至水平狀態。

「你可以對過往的工作,例如工作範圍,公司大小,管理多少下屬作些詳細的介紹嗎?」無先生的頭自那五分鐘後,一直沒抬起過地像在自言自語。

「嗯。。。其實,嗯。。行政經理就是主要做行政方面的工作,公司並不太大,香港分部大約是一百人左右,嗯。。。直接的下屬有兩位。。。嗯。。。嗯。。。」聲音已較剛才穩定,但也得花上了五分鐘完成。

無先生長呼了一口氣,也不待對方繼續,徑自便問:

「那行政方面的工作,大約又是做些甚麼?」

「行政方面的工作,就是管理公司行政上的問題。」

「那公司行政上的問題,又是甚麼?」

「公司行政上的問題,就是公司在行政上產生的問題。」

「那公司在行政上產生的問題,大概包括些甚麼?」

「公司在行政上產生的問題,包括的就是行政方面的問題。」

「那麼,行政方面的問題,又包括些甚麼?」

「行政方面的問題,包括公司在行政方面產生的問題。」

「那公司在行政方面產生的問題,大概又是甚麼問題?」

「公司在行政方面產生的問題,就是行政上的問題。」

瞬間已過了一點鐘,無先生大約了解得到廢先生的工作大概是甚麼;廢先生是從事行政工作的!

距離標準結束面試時間尚有五分鐘,無先生問:「你有沒有其他想問的問題?」

「嗯。。。。請問這家公司從事甚麼業務的?」

「嗯,我們公司是從事造柴的。」

「噢!明白!」

2005年11月29日星期二

談情不說愛

現代人生活繁忙,在節拍飛快的城市過活,時間成為了奢侈品,所謂千金一刻,免得過也犯不著花時間的大有人在。

可是,人終究還是人,七情六欲仍然去不了。縱然感覺時間不夠,也不得不花多少在感情路上。現代愛情故事離不開一個現象,就是花心思在談情的多、說愛的少。

所謂談情者,就是很多人不計較花上多少時間、金錢、人力和物力去找個人填補空虛。有不少人以能夠穿梭於花叢為榮,雖無佛陀的智慧,卻還希望可以如佛祖一般拈花微笑。若然,現實中沒有這種能力,就不惜在虛擬世界也要大展拳腳一番。男的瀟灑,女的脫俗,一眾紅男綠女就在兩個世界交錯地尋尋覓覓。

無論這些故事發生在那裡,又或者以何種方式進行,當中總有著一個共通點;情深無妨,厚愛無謂。發展的最初,也是投放最多情感的一刻。隨著日子逝去,當大家愈和對象混熟,情感也就愈變得稀薄,彷彿兩個人的空間,只存在一份人的氧氣,要不就是雙雙悶死,又或者就是把那個空間打破,各自逃之夭夭,然後尋找另一個人再建空間。或許我們以為,因了解而分開並無不妥,而事實上這真的沒有問題。可惜,一般所謂的了解,看清楚卻是不了解、不甚了解甚至是不想了解。無論情況屬於那一種程度,總之和了解是背道而馳。

或許,現代人的自戀程度已超過了現代人所能接受的限度,因而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一道不自覺的屏障,這道屏障的唯一作用就是阻止別人了解自己,副作用則是令自己無法了解別人。與人交往,在現代人眼中可能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因為人心難測,還有的是,生怕自己的不堪映在對方眼裡,但最大的危險莫過於對方是面鏡子,把自身的不堪映回自己眼內。故此,就算面對最親密的人也要留下一線、兩線甚至三線,好使對方或自己不可以在合適距離,清晰看透眼前的自己是何許人。那麼,對方是何許人自然也因為有著等距而無法望清,但這個反而不是問題,沒有和對方做人世的決心,就不必理會對方是個甚麼人,只要像個甚麼人也就於願足矣。

如果一對戀人也持有這些態度,談談情倒沒相干,但要說愛便成了不可能的事。愛情不是感覺,更加不可能是幻覺。有著自戀屏障的戀人,等同患了近視症,沒有可能看得清楚,而各自屏障建構的無形距離,更令到大家觸不到對方。世間沒有看不清的愛情,也沒有觸不到的愛情,然而既看不清又觸不到,那還怎說得上有愛?

兩個人的愛不是一廂情願,但也不可能是倆無所願,既不可能隔著鴻溝以互唱山歌代替接觸,自然也無辦法單單透過雙重面紗來眉目傳情。

阿旺

來源:阿旺新傳
承接上一輯阿旺的餘威,無線把阿旺這個故事重新包裝,成為一套現代版的戇夫成龍。

故事的主幹人物仍然是阿旺和他的老婆仔,而圍繞阿旺身邊的則是一群羔羊。透過阿旺這個對羊群不離不棄的牧童,這些迷茫於不同煩惱路上的羊兒,最終也能回到正途上面。

故事裡的阿旺是個弱能兒童,無論是愛護以至憎厭他的人,也同樣認為他是一名呆子,就算是最疼愛他的母親,口裡雖然不停強調他不過是純真,但在骨子裡還是認定自己的兒子是傻的。阿旺的行徑雖不為故事中人所認同,但是從根本上來看他並不傻,相反他所展現的正是人性美好的一面。可是,當所有的美好品德集於一身的時候,在滿有人性缺憾的人來看,就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而這個完美人類就自然也是不正常的了。

剛翻開雜誌看到,阿旺新傳將會在下星期二完結。在看結局篇預告的時候,發現他的愛情故事到最後仍然是波折重重。本來已答應為妻的老婆仔,仍舊是放不下阿旺是弱智的包袱。一方面阿旺的一往情深,對她無條件的付出,令她敵不過自己的良心,另一方面她卻無法面對世俗人的眼光,勇敢地跟他走向未來的人生路,終日徘徊卻無力尋到出口,最終還是要阿旺割愛成全。

從預告篇的內容來看,雖然到最後還總算出現一線曙光,但預計整個結局將會在兩人重逢一刻完成,至於阿旺能否娶得到老婆仔,相信要觀眾自行定奪。然個人對於這個預計的結局極不滿意,因為從阿旺的角度來說,娶老婆仔是他整個的人生目標,如果沒有確切地完成,相反只是用若隱若現、草草了事的手法完結的話,那就是一種遺憾而不是圓滿。

有一點不能否定的是,阿旺新傳的整個靈魂就是阿旺,他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也是全部所要表達的思想所在。若果他有著不圓滿的結局,也就反映出故事不會完美。或許有人會說,世情本來就沒有完美,那麼故事有一個不完美的結局又何妨?

當我們小時候看童話故事,我們渴望看到心目中所預期的完美結局。當長大以後看小說電影,我們依舊渴望看到心目中所預期的完美結局。當我們處身於這個社會,在最深的心底裡,我們莫不是冀盼著心目中所預期的完美人生?那麼,一個原本可以完美的結局,我們又何必要破壞?到底是我們妒忌阿旺,還是我們都認為不完美的結局對他才是最恰當?不要忘記的是,我們每個人的深深處,也都存在著一位阿旺!

可惜的是,編劇與我們比較相似,但較阿旺有所相距,但總希望預計只是我的小人之心。若然估計錯誤,相信我會很開心,而這就是我們心中的阿旺那份喜悅。

2005年11月28日星期一

陰陽無定

周易系辭中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凡世間能聞可解之事,都離不開陰陽相對的道理,譬如熱冷、乾濕、悲喜、軟硬等等,無不是相對的。

要數陰陽學說,就不得不談有經中之王美譽的易經。易經是天人之學,源於理通而善用者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究天人之際,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和不變的大原則。現代的易經,一般也是指周文王所創的「周易」,加上夏代的「連山」和殷代的「歸藏」,就是「三易」。但是「連山」與「歸藏」似乎已經失傳,在坊間也很難找到相關的典籍作研究。

易經裡面的六十四卦,蘊含了天地萬物與人情事理,而所用的法則卻是簡單。經中所闡述的道理,總不離開易經的三大精粹;即簡易、變易與不易。簡易者,天下道理從來不難,最高的道理往往是簡單易明,相反苦澀而艱深的道理,我們就有必要把它們翻開細看,了解當中是否虛假,或者無甚意義可言。論及變易,就是說明世間人情事物,無不是在轉變當中,這個道理其實俯拾皆是;花開、花落,化作春泥再生花再死,這些都是淺而易見的變易道理。至於不易,也就是世情雖在不停轉變,但是「道」本身沒有改變,運行的法則,即道相是沒有改變過形式,從而引伸出道體也沒有改變。

易經強調陰陽互運的道理,然而這不過是概念,用以幫助我們了解。實際上,宇宙沒有陰陽,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說明事物的實相與展現,會生出虛幻的現象,就是佛家喚作「法、相」,道家稱作「體、用」的道理。當我們看到一顆不動的石頭時,有否想及組成石頭的粒子正在活躍其中?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內容是說若然人的肉眼能夠看到粒子活動的話,當有個人迎面而來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不會是一個人,相反將會看見一大團疏密不一的粒子和包圍它們的能量,而那人和周圍的界線也會變得模糊,呈現出一片混沌的狀態。

那麼,所謂陰陽就不可能是以一種實相存在。進一步而言,以陽作為男性和將陰示作女性,只是一種巧立的名目,事實上根本沒有男女之分。但是,在事情的展現上來說,卻又真的是雌雄有別。然而問題隨即產生,這樣一來,豈不是愈搞愈亂?那到底是「有」還是「無」?

要得到以上的答案,其實不難。若然了解體用或法相並存的道理,便可同時找到答案。龍樹菩薩建立了「中觀」理論,大意就是說出世事不出左右而在中間的道理,但若無左右,則何有中間?而既有中間,怎說無左右?把這個道理想得透徹,就會明白何謂陰陽無定,到進一步懂得運用其中的道理,就更加可以達到扭轉乾坤,變化自如的境界。

2005年11月27日星期日

比翼雙飛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來自白居易長恨歌的兩句,相信早已是家傳戶曉。而當中的意思,應該很多人也背得滾瓜爛熟,隨時可以琅琅上口。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比翼鳥到底是指那一種鳥?又有多少人得悉牠們的面目為何?

山海經可說是中國描述稀奇古怪生物的最古老典籍,其中西山經卷二有種怪鳥的描述如下;

有獸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鳧,就是其狀如鴨,但體形較大並且翼長可以飛翔的一種鳥類。而蠻蠻的奇特之處,在於其只有單翼,所謂「一隻手掌拍不響」,那一只蠻蠻也飛不了。如要傲翔天際,還得要有兩只蠻蠻合起來才能成事。還有一點特別的地方,那裡看到蠻蠻,那裡就有水災。而鼎鼎大名的比翼鳥,其實就是蠻蠻。

由此看來,中國人以比翼鳥來形容戀人,也是過份浪漫化了。若以經上所述為據,則比翼鳥在先天上已不可能單獨存活。鳥的基本生活模式,與飛行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從覓食、尋找棲身之所以至避寒遷移暖地,無不是透過飛行的能力達成,而一只蠻蠻卻在先天上存有這種缺點,所以雙宿雙棲的狀況不是出於深愛對方,卻只是基於不得不以相互依賴方式存活的原因,進一步而言是整個情形是搭建在利害關係之上,情況很像《莊子》裡的一段話:「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但明顯沒有相忘於江湖那份氣魄。

話分兩頭,現代的戀人們也愈來愈像比翼鳥,當中不停的離離合合,似乎已成了一種規範,總之就是合則來,不合則去。本來這是不折不扣的道理,但是有一點較為奇怪的是,這種以合適度來決定去留的方式,顯得非常模稜兩可。有人用感覺,有以對方提供物質的多寡,又有以新鮮程度去衡量,五花八門,多得如天上繁星,然而這些方法的價值,卻每每下於街邊小販所售的閃閃浪漫星。

也許前人以比翼鳥作喻,本是先見之明,他們想形容的不是那時候的情況,相反是描繪現代人的光景,情形就如「推背圖」!那麼,「夫妻本屬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就不應是現代婚姻的寫照。如果,現代愛情是基於比翼鳥的模式運作,當戀人們結合以後就不得不小心處理,蓋一旦身懸半空,就不可能各自地飛,否則準必要來個腦漿塗地。到了著陸以後,既是已然安穩,又何必再無端尋覓另一段緣份?

如果無法肯定自已能否在情感路上安份守己,就不要胡亂作一只比翼鳥,退而求其次,可考慮變隻相思鳥,再不就算是化作單思,也總較終日心思思想作個甚麼「在天願作」為好!

2005年11月26日星期六

閩中山水

<林容生作品–閩中山水>
茅蘆依山聚
天涯隔一水
兩峰雲海澗
還教實如虛

 <魏琴孫作品–水墨雲山>

獨立群山數孤松
弗隨左右弗偏中
雖無紅花散嬌艷
不失古道真英雄

2005年11月24日星期四

文字般若

無論是任何的文字,當中也有一些是非常有趣,而且也堪惹人幾許反思。

文字本來的作用就是傳遞訊息。將知識透過文字符號表達,一方面能夠把己掌握的資訊留存,另方面人們也可透過了解、反思從而增長智慧。雖云文字不是智慧,但不能否認文字本身卻是衍生智慧的工具。

文字的拼合,除了表達習約俗成的意義外,好些時候也有意料之外的義理。這些有趣的義理,可能是創造那些詞滙的前人先輩刻意成就,亦有可能只是巧合而生出那些弦外之音。姑勿論事出何因,事實上卻是好生有趣。

中國語文,固然有這一類的詞語,例如;「危機」,本來是表達一個可能出現的危險狀況,但同時又可以引伸出有危才有機會的意思。當某某遇上危機的時候,若他有著對詞語的兩種認識,相信也許會稍為安心面對。又例如;「捨得」,原本就是把東西捨去或是對事情放下的意思,但也可以引用為捨去才有所得。把原來只有失去的意義,變為失去了還可再復有所得,不禁就令那些躊躇未決的人不捨不得。

除了中文,英文當中也有很多這類的詞語,這裡又可舉一些例子。(Stressed)–感到壓力,或曰受壓。把詞語反過來拼,就生出(Desserts)–甜品,那麼把有壓力反過來看便是甜品。這個在道理上也說得過去,生活中的安逸平穩,就好比作正餐,而壓力便算得上是生活中的甜品。

又例如;(Evil)–惡魔,反過來惡魔就成為了(Live)生活、有生命的意思。若稍作反思,生命本質的某些元素便是破壞、消耗與侵略,而這些元素跟我們形容惡魔的特質是不謀而合的。

再來一個比較大不諱的(God)–神,反過來拼神就變成了(Dog),諸如此類。除了逆轉,還有分拆的,例如;(Remember)–記得、記起,就可以拆為(Re-Member)並解作以部份重歸於整體的意思。某些宗教以至古希臘哲學也相信在現實世界之外,存有另一個概念世界,當中存在所有現世的知識,而人在來世以前就己經過了概念世界,得知一切,但在來世以後便把一切忘掉,故此記起就是回歸於概念世界的狀況而已。那麼,這個(Family)–家庭,拆開來就更顯得神奇(Father–And–Mother–I–Love–You)!

佛家學說中有所謂「文字般若」,是般若的其中一種,而在生活上深思一下常用的文字,將會發現所言非虛。

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這句子,相信是二十世紀末到廿一世紀頗為流行的一句說話。無論中外,以這說話所做的文章相信不下過千之數。

從語意上去了解這句子,相信不難,不正是要活在當下這個時空吧了!然而,想深一層,到底保持怎樣的生活態度,才真算是活在當下?又活在當下是否等如忘卻過去,同時又不該展望未來?一連串的問題,看來並不是一句;總之活在當下,便可解釋得了。

首先,「當下」是甚麼意思?如果細心審閱這一個詞語,將不難發現「當下」難得。當我們仍舊在思想何謂「當下」的時候,也就不知道已經有多少個「當下」溜走了。進而引伸,就不得不承認要「活在當下」在實行上有一定的困難。

金剛經內有對三際托空的描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也就是說,整個宇宙的運作只在「當下」。 然而,人的思想非常奇怪,一般在思想中的產物若不屬過去,則是未來,偏偏頭腦並不理會,或更甚是無法理會當下。舉個簡單的例子;吃一頓晚飯。當正在吃飯的時候,試想有多少人了解自己正在吃晚飯?所謂了解,並不是單單知道自己坐在飯桌前面,進一步說是要完全覺知自己坐在那裡、坐姿如何、手拿著甚麼、正在吃甚麼、吃下去的是個怎樣的滋味,而當中最重要一點,就是所有的覺知是要與事情的發展同步進行。換句話說,其中不可能有所回味,譬如吃過了以後才知道剛才吃的是雞肉,就已經不算是同步進行。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活在當下是否難以達到?

有一個簡單的試驗,可證得縱使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人們也很難做到活在當下。當步行的時候,嘗試一下在踏出左腳時思想出現「左腳」,而在踏出右腳時思想出現「右腳」。在五分鐘內無論思想與步伐能否協調地進行,箇中滋味也就明明白白道出了那份難處。

那麼,活在當下是否遙不可及,又或者根本就沒有這回事可言?事實上如前面所述,整個宇宙的運作是在當下進行,既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更加不是在思想之中。要悟出這一個實相其實不難,難的只在於悟了以後如何實踐!也許有人會問,若做到活在當下的話,那麼我們所有的過去不是要一把抹掉嗎?而我們一切對未來的計劃也不是要消毁殆盡?

站在事情發生的角度,過去的事件是無法抹掉的,而覺知事件和活在當下也沒有矛盾,但當中有著微妙的分別,就是覺知一事仍是屬於當下,可是沉溺於過去的事件中卻不是同一回事。原因很簡單,將當下的人事投射入過去狀況之中,又怎不算和當下違背?同理,計劃與憧憬未來也是有著微妙的分別,當下的計劃在下一步來說就是實行,而這個行動與當下的情況是同步的,相反只在不停憧憬未來將會是何等模樣,本身就是和當下背道而馳。

真正有道的人,去問他如何才可活在當下,他的答案必然令人摸不著頭腦。究其原因,就是頭腦本身正是活在當下的必然障礙。

2005年11月23日星期三

三輪體空

雖然看過不多不少的佛經、佛學注釋以至其他相關的典籍,但是從來就很少會想到寫有關佛學的文章。其一,自己並不是正信佛教徒,首先在位置上似乎已屬不當,有謂;「不在其位,不謀其事」。其次,若對佛學說稍有了解,即明白佛法難言,總是會有一說即漏的危險,若是因為見地不清而亂作註解,則是害了自己又害了別人。再者,如果將彿法胡亂解釋,就是打誑語,其罪足以下地獄。故此,無端不會多說,最多就是講句;阿彌陀佛。

是次寫作因緣,既是不知由來,然腦內忽然空明,似念念未忘一事,思前想後,看來是某種因緣到來,也就不得不恭恭敬敬提筆下字。

佛家有所謂六度波羅蜜的理論,當中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般若。能行六度者,當距佛法不遠矣。其中有關個別度的理論,坊間已有不少的書籍論及,一般而言,所要講述的精要看來已是甚為詳盡。然而,在個人體會這方面,大部份的論說也鮮有提及。基於這個源故,今次撰文的目的旨在分享個人對「布施」的一些體會。

布施有三種,大約可以分為外布施、內布施和法布施,當然要確知更精細的分別則必須要以佛經為本去解釋。無論是那一種布施,其目的總不離利人利己的宗旨。外布施者,就是一切身外物皆可給予眾生,內布施則是連身體任何部份,也可以捨棄而成就眾生(佛祖捨身餵虎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而法布施就是以佛法的道理告之眾生,令其有所聞而得福慧。三種之中,又以法布施為最殊勝。但要強調一點的是,所謂得「法」者並不是單單看過三兩篇佛經以至有關書籍便成。佛家講及信、願、行。信者是要理解佛法的意義,也就是一般常聽到別人說的「悟」。但是單憑悟了還未足夠,還要有決心立下實行的承諾;即「願」。而最終還得要認真一念不生的修行;即「行」。相反,若未能做到卻又隨便的以亂法布施,其罪就是打誑語、謗佛,犯戒者又是要下地獄的。

要做到真正的布施,也當要明白何謂「三輪體空」。以下是佛光大辭典對「三輪體空」的描述;

布施之時,能體達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執著之相,稱為三輪體空。(一)施空,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稱為施空。(二)受空,既體達本無能施之人,亦無他人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稱為受空。(三)施物空,物即資財珍寶等物,能體達一切皆空,則雖有所施,亦視為空,故不起貪想,稱為施物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參閱「三輪相」680)P681

以上的是理論基礎,看來簡單不過,唯有困難似乎只在心理上能否達到「放下」這個關口而已。但是,若對理論作出深入的了解,則發現布施的本相原來已是三輪體空,所謂的關口在根本上沒有存在,事情本來如此,相反的是,若然丟不下心理上的感覺才是劃蛇添足。

舉個例子,當自己布施金錢予一位乞丐,在完成整個過程的當下已是三輪體空,當中並沒有其他的可能。原因在於,布施者在完成的剎那已不再是布施者,因為整個事情是一體不能分割的。同理,受者與金錢也是整個事情不可分割的部份。故此,當一個喚作「布施」的過程完成,所有與之有關聯的部份亦同時完成。換句話說,布施者、受者與布施物三者並不可能獨立於事件而存在。所以一旦布施,也就是三輪體空。然而,凡人就愛執著,而亦因為執著的心理過於強烈,故此當事情已然完結我們仍沒法立刻放下。如果能理性地看出這一觀點,對我們往後做人作事也不無裨益。

2005年11月22日星期二

人間有情

對於高志森的電影以至舞台劇,一般而言也沒有多大的興趣。偶然一次看過那齣《蝴蝶春情》的舞台劇光碟,發覺自己對演出者的演繹手法感到有點吃不消,也有可能是本身不懂欣賞所致。

最近百無聊賴,竟然重覆兩次看了高志森和杜國威的另一套作品;《人間有情》。

故事圍繞著「梁蘇記遮廠」的百年興衰作為藍本,從一個家族的三代刻劃出時代的轉變,從中也透過演員滲出了人間種種的情懷。

普通的一個民營企業,在動亂的時代開展了這一頁歷史。遮廠創立人的幾個兒女,生在動盪不安的中國。以當時的國家作背景,在內有國民與共產兩黨間的政治角力,外有二次大戰期間的日本侵略,正值外憂內患之間,交織出兩段雖非可歌可泣、盪氣迴腸的偉大愛情,但其中也有叫人感到一份兒女情長的氣慨。飾演三妹的女角愛上革命黨員,縱然雙方認識不深,但在那種沒有明天的環境中,愛情本身已是一種奢侈,雖然來得短暫且無法開花結果,卻仍舊無損彼此愛的深度。另一位飾演二哥的男角,他的愛情故事看來亦屬兒嬉,在兵荒馬亂之中找到他的另一半,也就正好反映出那個年代的荒唐。

往後遮廠分家遷徒,把兩代人分隔在廣州、香港和澳門三地,可是彼此間的親情,以至老闆到伙記之間的情誼也沒有沖淡,反而因為戰爭的關係,令到重逢後彼此的感情更加堅固和恆久,可能人總要經歷生死,才曉得一切所擁有的東西,從來也是得來不易。

飾演大哥的男角,雖然為人嚴肅欠缺趣味,然而他為了身邊所有人無私的付出,相對地卻滲著一股令人難忘的人情味。從對他二弟的情義,一直伸延到他二弟的女兒身上。除此以外,他對工廠伙記那種不離不棄的精神,也是現今社會難得再見的一份高尚情操。片中有一段對白甚為發人深省;飾演三姨丈的男角向飾演二弟女兒的女角,談及只有中國人才能明白和體會人情味,這種感受外國人是沒有的,連語文內也無法找得著,當時女角以「Human Sentiment」來解作人情反駁,但男角卻淡淡然道出,這只是人情但卻欠缺了「味」!事實上,這段對白有著非常強烈的反諷意味,說到底,今時今日要講「人情味」,談何容易!

整個故事雖然沒有多少高潮迭起的情節,然而內裡每分每段也滲著淡淡的味道,堆積起來就令整部電影充滿著人情味,亦因如此,也就不枉負上《人間有情》這個戲名了!

乒乓風雲

自從和那位所謂黑社會成員混熟了以後,所接觸的人面也就因而擴大。無巧不成書,也因為這位朋友,令我認識了小童群益會這個組織,說起來也算是一個諷刺。

當時慈雲山村有兩個社區中心,一個座落於六十六座的盡頭,名字好像是叫「錫安」社區中心,據聞是 某個教會設立的青少年中心,內裡除了一些教會活動以外,也有舉辦一些青年人愛好的興趣班。另外一個社區中心位於第一座附近,基本上是政府資助建立,而小童 群益會則處於中心的其中一層。

加入小童群益會,是因為從朋友口中得知那裡有較 好的乒乓球設施。如果對舊式屋村稍有認識,都知道好些屋村的地下也有石制的乒乓球檯供人玩樂。然而,由於僧多粥少的關係,要好好玩上一場乒乓球也絕非易事。那時流行一種不成文的「猜檯」制度,基本上是用家先到先得可享用乒乓球檯,但亦得要隨時接受後來者的挑戰。而挑戰的制度也不是僅僅的誰輸了便退出那麼 簡單,而是失敗者要把自己帶來的乒乓球留下,另外挑戰者有時亦須押上乒乓球板。

礙於當時我是初學的關係,謀然挑戰實在不合化算,所以除了在學校的體育課練習以外,也就找不到合適的場地練習。當知道小童群益會有乒乓球設施以後,二話不算就游說了母親讓我加入。可能母親看到那時候我的品行還算過得去,故此她也沒有反對。

第一次去到小童群益會,感覺並不太過興奮,只是知道那裡有兩張乒乓球檯,也有些康樂棋供人耍樂。雖然那裡並不奉行「猜檯」制度,然而挑戰仍然是存在的。那裡實行的是種我們稱作「六分四」的賽制。勝出者可以不停的繼續,而落敗者就不得不排隊等待下次的挑戰,這種制度對於球技較出色的人來說是有優勢的。最初的幾個月,基本上我只有不停輪隊的份兒,一般待兩個小時也不知能否打上三次賽事,源於那裡實在太多 和我年紀相若的小朋友。

隨著愈來愈多的挑戰,自己的球技也就變得成熟,這當中亦與好勝的性格有關。到了小六那年,我還試過參加公開賽。當年的慈雲山公開賽在「香島中學」舉行,還記得參加那年,有過百的選手同場作賽,當時的情況也可用鼎盛來形容。可惜的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第一個回合我就以大比數敗於對手,這時我才知道何謂井底之蛙!雖然那次比賽的結果差強人意,但卻燃起了更強的鬥志,自那次失敗之後,我更加努力改進球技,同時也不斷四出找人切磋,曾經一度瘋狂得到處找人「猜檯」,而這些努力也為我拿了個友校乒乓球賽冠軍。

有時回想這些情節,當中也有幾許啟發。很多現今的人或許生出一種錯覺;就是努力未必一定會得到合理的回報,而不努力也不一定會落後人前,最重要反而是懂得運用時機。故此,有人認為努力讀書成績好也不代表一定成功,相反讀書不成也不一定失敗,重要還是形勢。固然,努力讀書並不一定成功,然而得到的知識卻可成為口袋裡的工具。試想想,當你處於荒島,手中有不少不同的工具,總遠較手中無物來得更易生存下去。反之,苟若無甚板斧可言,算是時機突至,皇帝召你到御前表演,相信也不見得會有好結局!

小母牛的啟示

剛看完無線的《星期二檔案,今集的內容是講述雲南農村的貧民,如何透過養牧母牛來改善貧困的生活。

對於從小到大也在城市生活的人而言,實在是很難想像農村人的貧困狀況,到底是甚麼樣的一種程度。透過電視媒體攝錄出真實的情景,我們或多或少也會對這些面貌多了一分了解,而亦希望憑藉對他們多一分的認識,可以誘發我們幫助他們早日脫離貧困的意願。

被挑選中的一戶農民,家中有父母及兒子四人。大兒子今年十六歲,正值求學時期。可是一年的學費就差不多要二千元,數目是這個家庭每年淨收入的兩倍。一個四口之家,依賴政府給予的一畝田耕種,作為整個家庭收入的來源。雲南地方,很多的土地也是帶有酸性的紅土,所能出產的只有玉黍、土豆和煙葉這類農作物。而就算是比較值錢的煙葉,上價的其實也不過是十元一公斤,中等的就只有六元,最大問題還是每年只有一次收成,而且產量也不可能有太多。相對較廉宜的玉黍就只可用來換取些少大米,更枉論可以換上金錢以改變生活。

另外,由於知識水平普遍偏低,疾病的預防以至醫療的費用也是導致貧上加貧的原因。根據檔案中的描述,平均每户農民每年在醫療方面的支出約在二百到六百元之間,這個數目佔了家庭總收入一個頗大的百分比。

可幸的是,世界上還有熱心人的組織。檔案內提到一個名為「小母牛」的組織,他們就是以借貸的方式,為農民提供款項用以購買牲口作畜牧用途。從養飼到出售牲口,透過這種模式的生產改進,就可以讓農戶慢慢解決生活上的問題。雖然發展只屬開始,但從某些參予個案當中得知,這些幫助卻實在是有一定成效的。

當看完整個節目,不期然就想到我們國家委實也有太多的貧民,鏡頭下可以看到的不過是滄海一粟。好些時候,我們口中可以大義凜然的高呼要國家怎樣怎樣,但其實在背後我們有否幫上過一些小忙?也有很多人批評自己國家這些不善,那裡不妥,卻有否撫心自問會否出一分力去改變這些不善、那裡不妥的地方?

自古以來,中國是個大國,然而卻脫不了動盪。我們可以歸咎國運無常,也可以責難政府無能,更加可以批判民族意識薄弱,但是深想一層,單憑這些批判和責難便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面貌,相信的人可會是白癡?若然,我們執意要令自己的國家邁步向前,現在要拿出來的不可能再是一貫的嬉笑怒罵,相反的倒是要以實際行動支持。

我們不是要求自己為國捐軀,但至少也要有種不問為何、只求幫助的精神,去為國家出一分力,用的就是極為簡單的策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中國是個以農立國的國家,而身為這片土地上的兒女也應謹記;「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道理。

2005年11月19日星期六

天籟

莊子《齊物論》中有過以下一段關於天籟的描述;

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几者,非昔之隱几者也。

子綦曰:「亻匱,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號。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子綦曰:「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昨年差不多這個時節,偶然也曾聽過一次天籟。

那個時候,剛離開了工作岡位,是完完全全放下的那一種。百無聊賴,想到自己已很久沒有真正放過甚麼假期,不期然便希望可以暫離這裡的繁囂,走到外地散一散心,好等為已然點滴無存的人肉電池充充電。

然而,真正可以享用的時光其實不多,也就不得不選取一些簡短的行程。思前想後,最終還是選擇了日本的箱根,作為這趟充電之旅的目的地。

在箱根下榻的並不是豪華大酒店,相反只取了那種獨立式小木屋旅館。在一片山頭茂密樹林之中,零星散落著一間又一間以白木搭成的小木屋,誠然是有種超然世外的風味。還有的是,那個並非繁忙的旅遊季節,整個山頭百多間小木屋,相信入住率不超過一成,那末在氣氛上又加添了幾分寧靜。

在旅館的範圍之內,大約在中間位置建構了一口溫泉,泉水是引自附近的一口泉眼。溫泉不大,分為男女賓各一個房間,房間中央有一個水池,內裡透出熱氣騰騰的正是源源不絕的溫泉水。房間的頂部是以透明物料搭建而成,當坐在溫泉中仰望,日間多是一片蔚藍,夜裡卻每見漫天繁星的天空。

在入住的第二個晚上,差不多已是十一時,我一個人走到那口溫泉,才剛洗擦一番後便浸浴到溫泉去。那夜沒有其他人,只有我一個待在那個池中仰望天空,手持一罐綠茶。浸了一會兒,我還開啓了房間前面的一扇大門,從那裡可以直接看到山上的風光。然而郊區的晚上多是漆黑一片,那時除了間中還有兩聲烏鴉的叫聲,基本上已是萬籟俱寂。

當待在一個無聲的環境久了,耳內就很容易聽到另外一些聲音,而那種聲音在程度上只是一種單頻的調子,而且相當輕微,可是在感覺上知道那是一種非常震撼的頻率,或許這些就是老子所言的「大音希聲」,而這些個人則認為就是天籟。

鬼火

熟悉慈雲山村的人,都不會不知道那裡有一所「德愛」女子中學,那是一所我們俗稱「尼姑庵」的純女子中學。而處於這所學校背後,就是老一輩村中人說的「波地」,其實就是一個地下儲水庫,上面建了三數個足球場的一大片沙草地,然而現在已多了一層混凝土在上面。
位於「波地」的後面是一系列連綿不斷的高山,以往在山腳搭建了很多的木屋,一般而言,這些木屋的居民多是以務農或牧畜為生,可是當中也有一些人是以非常職業為生的;我們稱他們作「執骨人」。 

存在這個行業,有賴的是半山之上有一大片的墓地,而很多的墓塚也是將整副駭骨放入一個瓦制的大缸內下葬的。問題就是,這些駭骨一般在下葬時也未完全腐化,意謂還有一些皮肉依附在骨頭上面。下葬日子久了,這些執骨人就會受聘把墓穴內的駭骨取出,然後會為「他們」沐浴裝身一番,之後再次放入新的瓦缸內下葬,又或是待後人將之轉移到另一處安葬。所謂沐浴裝身,裝身就是把駭骨上還未完全腐化的皮肉刮去,沐浴就是把駭骨以清水洗擦至潔白、更甚是漂白。原來,駭骨一般是帶啡黃極像是黃土的顏色,而清洗以至漂白的作用是防止蟲蛀。

清洗過的駭骨,並不可以馬上放回瓦缸,相反是要放在太陽下暴曬,以令水份完全蒸發才可下葬,聽那些老行尊所言,總的要放上七至十天才算大功告成。那麼,這段暴曬期的駭骨是放在甚麼地方進行?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隨便放在墳場的行人道上!

記得當年師父在山腳處租借了一處地方,用作擺放舞獅用的獅子、鑼鼓等等工具。基於我們差不多每晚也會在「波地」上習武,故此把那些工具放在不遠的山腳處,以易於取存是非常合理的。有一次,我們武館要參加一個慶典,也不記得是否盂蘭盛會?所以,那段時間我們需要頻加練習,故此每晚亦要取出獅子、鑼鼓等工具到沙地處。

其中有一個晚上,大約已是十時左右,練習完畢師父要我們幾師兄弟,將工具放回山腳下那所小木屋。我們四五個年齡差不多的小朋友,雖然對那間接近墳場的小木屋有點害怕,但也知道師命難遣的道理,那麼只好一面呼啦呼啦的唱著不知所謂的歌曲,好等大家互相壯壯膽,也就一起拿著東西走了過去。

本來事情還算順風順水,就在其中一位師弟把小木屋的門鎖上、眾人準備全身而退的時候,另一位師弟忽然扯著我的衣袖,並示意我們望向墳場不遠處的一棵大樹旁。不看尤可,一看之下眾人也差不多嚇個半死,原來在樹旁正浮現起三兩點綠色的火焰,就是俗稱「鬼火」的東西。
也許當時年紀小,膽子小但卻好奇心大,求知欲強。當下我們互相打了個眼色,就決定親身走近查看一下。我們放輕了腳步,慢慢的走向那正在飄盪得非常跪異的鬼火。時值夏深,晚上還是頗悶熱的,加上眾人心跳無故加速,汗水就不停的在各人額上滲過不停。就在差不多接近那堆鬼火的時候,不知是否得罪鬼神,其中一位師弟竟然失足墮下一個被翻開不久的墓坑中,當場惹得我們大叫,才剛把坑中的師弟救了上來,眾人便一窩蜂的飛奔回球場去。

當時師父看見我們奔跑回來,心知事有蹺蹊,急急就問及剛才發生了甚麼事?還未定神,我們就如數家珍般將事情告之。師父聽完第一個反應就是破口大罵,好怪我們多管閑事,往後他立即面向墳場,口中唸唸有詞,也不知他在唸甚麼!然後,他著令各人馬上收拾離開,事件也就告一段落。

後來人大了,所學的知識多了,也就明白所謂「鬼火」,其實只是駭骨中存有的磷,在蒸發途中恰巧給夏夜的熱氣燃點,所以產生出綠色的火焰。因為仲夏夜無風的源故,燃燒中的磷會有好一段時間呈現出飄浮狀態。然而,也因為學的多了,也就了解何謂「敬鬼神而遠之」的道理。畢竟,若真的存在人、鬼兩個空間,當我們想到登門造訪之時,也先得考慮人家是否歡迎!

我在黑社會的日子

慈雲山村,本來就是一個充斥著大小黑社會堂口的屋村,當中有名的,很多仍然存在於今天。

自從轉了小學以後,接觸到黑道中人的機會也就大大提高。畢竟那所小學並非名校,其中學生良莠不齊自然亦不甚稀奇。何況,那個年代跟隨一些江湖大佬也是一種時尚,扭曲了的英雄主義,更加滋生在很多入世未深的小朋友心目中。

慶幸的是,自己還算潔身自愛,總算未加入過任何的黑幫組織,但當處於整個地域也有不同黑社會堂口的地方而言,要完全不跟黑道中人沾上一點關係,在那個時候卻是非常困難。就算你不主動去招惹他們,他們也總的會與你結上一些因緣,分別只在於程度上的深淺而已。

最初結識一些黑道中人,是從五年級開始。其實並非刻意想和他們打交道,然而就是一句俗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當時班中有位自稱是「十四K」成員的同學,每愛欺侮別人,小的就是對人粗言穢語,隨口拿別人的全家問候一番,大的就是欺壓別的同學,要他們乖乖奉獻一點銀兩孝敬。如果有人反抗,那麼反抗的人總得要捱揍一頓。這些事情,幾乎每隔三兩天就眼見一次,好些時候看在眼裡,自己也惹得咬牙切齒,倒想親手教訓他們一頓。而第一次真正和他們的接觸,也是源於小孩子意氣口角。

記得事情發生在小息時段,我不小心把冰條碰到那個惡霸的小隨從身上,染得他衣上一片橙紅。本來,只要稍為道歉一番,事情就不難解決。可是那天不知交了個甚麼惡運,那位小隨從二話不說就把我推倒在地上。說時遲、那時快,我一站起來也還他一個推撞,往後自然就口角起來。當時有位風紀看見,馬上過來調停,事件總算暫時了結,然而卻非完結。

到了放學的時候,那位小隨從的老大,即那個自稱為黑社會成員的同學,早早就在校門外恭候。其時我剛和三兩友好步出校門,他們一眾就把我們半推半撞的到了屋村大堂的一角。期間,那位老大開口第一句就叫我「交詩」。說到「交詩」,不得不解釋一下,那個年代的所謂黑社會成員,一般在與人結怨後,都要先了解對方的底細才敢造次,原因有二;其一,是試探對方是否也屬於黑社會份子,苟如是則要看對方是否和自己同一路,免得自相殘殺。其二,就是若對方並非同門或者根本不是黑社會份子,就可憑三兩句所謂的詩打壓對方的勢頭,使得己方佔一個上風。

往後的事情發展,我們自然就是交不了甚麼詩出來。那位老大知道以後,如獲至寶,一下子就給了兩條路予我們選擇;其一,就是付出三元六角當作是擺「和頭酒」,又或者是給他們每人打十拳當作息事寧人。那時我們雖然非常害怕,然而也不甘於就範。基於雙方人數相若,他們一時也不敢胡來。情況僵持了好一陣子,那位老大說要到學校對面的球場決鬥,單挑單不論誰勝誰負,是次事件的恩怨也就一筆勾銷。到了這種田地,似乎已是騎虎難下,也就只好硬著頭皮接戰。

到了球場,那位老大召了其中一名隨從出來作代表,而我們也找了一位學過空手道的同學迎戰。回想起當時的情況,其實非常好笑。幾個乳臭未乾的小朋友,為一份所謂恩怨而擺出一副生死相搏的表情,現在午夜夢迴倒也會給笑醒。開戰其實只是三數分鐘,結果是我們敵不過對方代表,然而也非輸得難看。最奇怪的是,經過那一役以後,雙方竟然成為朋友,往後在校內他們也對我們非常客氣。而真正與黑社會份子接觸多了,也是由這一次開始。

2005年11月18日星期五

阿飛正傳

小學時期,轉過了一次學校。原來的那所天主教小學,在區內是出名收生嚴格的,這是基於有直屬中學的源故,也正因如此,當初母親無論如何也要把我放到那裡繼續學業。


不知是家山有福,還是家門不幸,最終也給我考上了那所小學。

最初兩年,在那裡基本上是過得頗如意的。而當在一年級拿了個英文朗頌亞軍,又在二年級拿了個中文朗頌冠軍以後,就更加得到校內老師以至校長的賞識,似乎他們心目中出類拔萃的學生,就應該有這些影子。那個時候,感覺就像被捧到天上的小王子般,而身邊的同學既羨且妒,拼合起來就成了一幅不錯的生活構圖。

然而,世事往往不會一帆風順的,事情也不是呈直線向上發展。踏入小三,功課愈來愈多,令人感到喘不過氣來。本來,再多的功課也不成問題,但是那種重覆習作,機械式的灌輸卻並不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相反會令人漸漸失去學習的樂趣。正因如此,連僅餘的學習興趣也消失了,換來就是不停拖欠功課,而情況也從一兩份到最後的全盤拖欠。結果就是,我從一個所謂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變成了一個天天被罰留堂的壞學生。可是,無論老師以至母親施予何種刑罰,包括用上非常厲害的體罰也好,我的情況還是沒有改善。最終,老師表現出放棄的態度,母親也就不得不為我另謀出路。

好不容易,在升讀五年級的時候,母親透過朋友為我找來樓下小學一個學位。雖然,這所小學並沒有太大的名氣,但也總算得上是師資優良。最初,欠交功課的壞習慣並沒有得到糾正,我還是貫徹始終的拖欠。最嚴重的時候,我還試過無故曠課,並將外婆每日給予我五角的零用錢變作旅費,用來乘搭公共巴士,一個人從慈雲山走到佐敦去歷險。

說到那趟歷險,其實是非常危險的。首先,我從來沒有試過獨自離開慈雲山的經驗。其次,一個十歲小孩在那個年代獨自遊逛,搞不好準會迷失於鬧市。再者,當時以至今日的佐敦,也是一個龍蛇混雜的地方。那次一個人坐巴士到了佐敦的終站,下了車在碼頭茫茫然不知方向,行行重行行,走到了油麻地郵局外面,抬頭看到了某個車站有回家的巴士路線,心慌起來也顧不了多少,巴士一到便跳到車上,可幸最終也回到熟悉的地方;慈雲山村。

可是這一次曠課事件並未完結,當母親發現我在逃學,大發雷霆。除了一再施以嚴厲的體罰以外,那天飯也沒有得吃。而當老師知道事情真相的時候,也就要我罰抄了「我以後不會再逃學」不下數百次。另外,師父知道以後更要我跪在師公的靈前兩三個小時。除了這些身體上的痛楚,還有心靈上的創傷。同樓的同輩雖然覺得我是英雄,可是同輩的父母並不以為然,他們就禁止兒女與我玩耍。一時之間,我的世界變成了一個空洞,似乎整個存在也就遺棄了我似的。

經此一役,我明白到一個人處身在一群人當中,就要付出某種代價以換取認同。縱使這些代價並不是某個人的價值所在,但是我們就不能忽視社會對此等代價的執著。很多時候,自鳴清高的人總以為自己的一套想法以至行為無須為他人接受。固然,這並不可以算得上是錯,但是,當處身於一個社群之中,曲高和寡是自然不過的事。若然要堅持我行我素的話,那同時就得接受被遺棄的結局,明白了這一點而不生怨恨,那麼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我行我素。

自那次後,我就學懂了耍乖,準時交足功課,也就避過了不少麻煩,而往後也因為我的「改邪歸正」而成為了學校的風紀隊長,回想也覺甚是好笑!

2005年11月17日星期四

怪力亂神

一般而言,人類是充滿好奇心的,而亦因為這種好奇並渴望於解構事物真相的心態,使得文明能夠不斷進步,也令到整個人類歷史變得如今天的充裕。

說到好奇,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如上面所述;是為渴望解構事物真相鍥而不捨,付出多少努力和血汗也在所不惜的一種心態。另外一種,就是純粹是希望知道某件事情,但又不想付出任何努力,也不計較自己是否真的對某項事情產生興趣,以至事情是否與自己有關,簡而言之,就是「八卦」。

從古到今,諸事八卦的人不計其數,而所涉及的領域也就益發廣闊。由身邊親朋,以至左鄰右里到名人名星的事情,一概都被納入今天可以八卦一番的範疇。翻開每天的報章以至坊間的流行雜誌,相信最令人感到興奮,提得起些少興趣閱讀的,也可以數到狗仔隊搜刮得來,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名人名事」了。

亦正因為這一個奇怪現象,而結構起一種由讀者、傳媒、當事人的微妙三角關係。記得幾年前一樁「陳健康棄妻北上尋歡」事件,攪得滿城風雨。區區一個社會的小市民,憑藉傳媒的威力,把他從一個寂寂無名的小人物,變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大惡人。當讀者看得咬牙切齒,正想務必要置這個壞蛋於死地的時候,卻又發現原來整件事情只是傳媒設下的一個局,目的旨在制造新聞,剌激銷路。事件中,大惡人原來是受害者,卻為此害而得到些微利益,然讀者在事件中也是輸家,輸了無端付出的「真情流露」,而應該是大輸家的傳媒,卻成為事件中的大贏家,沒有因為報導虛假造作事情而遭群眾離棄,相反業務更是蒸蒸日上。其他傳媒看在眼裡,自然變得爭相仿效。從此,這個由讀者、傳媒、當事人結構的平衡三角,就一直以不能理解的方式存在。

所謂不能理解,並非不能了解,而是在理性上很難解釋這個三角關係何以是如此的歷久不衰?從理性上而言,當一個人得悉發放訊息的源頭並不可靠,並且領教過不只一次經驗的時候,還採取對資訊接納的態度,本身已是一種非理性的展現。同理,愈來愈多的當事人被刻意扭曲,並被描繪成為某個形象的時候,縱使大聲疾呼卻又不予發訊源頭迎頭痛擊,又是另種非理性的展現。而在這個三角關係中最大的造孽者,但卻享受著無數利益,這個更加是非理性展現的一個典範。

此等怪力亂神般的現象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變本加厲的在擴張其侵略的層面,才是整件事情最引人入勝的地方。然而,這些事情究竟是精神文明敗壞的開端?還是社會前進必然的狀況?相信要待真正有好奇心的人仕多作研究才可得出結論。

2005年11月13日星期日

山後風光

從哇哇一聲降臨人間以後,我們或多或少也會想過一個問題;我們來到此間到底是為了甚麼?

從這個問題發展開去,就不難衍生更多的問題;人生的意義是甚麼?人生到底在追尋甚麼?甚麼是真實?又甚麼是虛假?如此類推,若把可以列出的問題排成一條直線,它的長度可能較銀河系的直徑還要長得多。

很多時候,我們以超越自己作為人生到世上的答案,然而甚麼才是超越自己?求取比別人更多的物質?可是,兩腳一伸,窮得連褲子也沒得穿的人,跟富可敵國的大富翁基本上有甚麼分別?埋下黃土還不是變為螻蟻的食物?同理,得到權力,可以任意奴役別人,是否在離世時有過人的待遇,又或是最終還不是一髏白骨?那麼這算超越了甚麼?

或許有人會追尋靈性上的安逸,進而走入宗教的範疇,求取超越物質世界的最終成就、超越塵世的幸福、尋得所謂的真理,從而希望與天同壽,又或與敬奉的上帝、創造主共享世間沒有的榮耀,尋得終極本體的意義。

透過追尋這些千古無名的本體,或曰道源,我們或許會另謀出路,把自己的命運押在某些已然存在的理論與規範上面。不管這些理論與規範是歷史悠久,又或是當代最熱烘烘的新鮮產物,總之一頭栽進去總較站在店子外面,惶惶然不自知卻又似寒風剌骨的感覺來得實在。可惜,信念於某種產物只會遲早醞釀出暴力的結果。

在我們這個所謂「人生」的戰場上,基於生下來的環境影響,我們很大程度上被逼接受某些既定的價值觀。作為教徒的人,有教徒的價值觀,被教條養大的人,也有相應的價值觀。從少到大,我們被父母、師長、朋友、書本以至社會上奉行的理念所餵大,而若脫離了這些養份,我們似乎就不能活下去。我們一再要求:「請告訴我,白雪山後是甚麼風光?那裡有甚麼?」當問題一再以不同內容被重覆的時候,這到底代表著甚麼?很不幸的是,那正是代表我們是很膚淺的活在別人過去的生命中,是如「二手貨」般被重覆運上命途。這更是代表了我們欠缺了新鮮感,沒有活力更沒有了創造力。

山後的風光也許早有前人到過,他們也許形容得真實非常。然而,山後的景緻同時也早就轉變了,而且變得無人知曉,而唯有活著仍然新鮮,並有勇氣的人們才有資格與能力攀過那些險峰,看到背後的是何等風光綺麗。

2005年11月12日星期六

話說修心

興起的一片修身潮流,已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坊間不少紅男綠女,每天稍有空閒,相信在進行不同修身程序也有不少,五花八門,琳瑯種種。

然而,同樣是修,中國自古就奉行另類修法;修心。

修身為的是甚麼?就是以現代的方法,把身體改造成為社會上認同作合乎健美標準的一件事情。當我們明白每個人的身體構造也有或多或少不同的同時,卻又在瘋狂追逐所謂的標準身型,是否很奇怪而且甚難理解?然後,當進一步了解強來的修身方法,並不可以持久地保存,但同時又不顧一切的用盡人力、物力與財力,去達到保持某個標準身軀的目的,是不是也有點不可思議?

基本上從自然而來的身體,本身就是標準,只要不加以摧殘、同時不加以矯寵,已是最好的修身方法,犯不著以大量資源把一個標準的身體變得更加的標準。人貴自知,明知天生沒有某種身段,卻念念不忘就是貪,貪並非屬於自己的體態。已然知道了這一點,還要花盡心思追求就是癡,癡戀於一種虛擬的幻象。到最後不幸達不到預期目標而心生悔咎、無奈、失落以至一切負面情緒就是嗔,嗔怒自己的努力付諸流水。那麼,若好運地達到某個目標,又是否一件美事?當知道某個目標是透個大量的努力達成,要保持也就要同樣付出一番努力,然這一番並不是一時,而是經常要付出一定的力度。最大的問題還不在付出,而是無論怎麼努力付出,也會有變形的一天,歲月不饒人是實話,而終身美麗也不是用作形容身體。這樣來看,修身成功只是在延長資源消耗,當中包括時間。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回顧逝去的時間原來花在虛幻之上,到底是那一種滋味?說到這裡,還未對修心談上一言半語,卻將篇幅扯到修身上去,是否離題萬丈?然而,當思想過甚麼才是對自己有價值,又價值是真是假,就己經是上了一課不錯的修心堂。

2005年10月17日星期一

東瀛四部

最近一口氣看了四齣日本電影,分別是兩部北野武的《座頭市》和《偶斷絲連》,《這麼遠、那麼近》與及在日本人氣非常的《電車男》。

電影的內容尚且不作深入探究,源於每個人看故事也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得著。然而,想說的卻是個人對以上四部電影的感受。

《座頭市》其實是一齣充滿著黑色幽默感的電影。透過一個虛擬人物,訴說十九世紀日本維新初期的變遷,展示著新世代為舊社會帶來的衝激。故事裡的平民受惡勢力的欺壓,反映出社會改革過程在成功的背後每有著必然的悲哀,而承受最大創傷的往往是無權無勢的市民,座頭市也就是市民夢想中正義的化身。

北野武的另一套《偶斷絲連》,卻有著和《座頭市》完全不同的調子,片中雖然用上大量鮮艷的顏色,作為背景的襯托。可是,片中一直籠罩著強烈絕望的灰色氣氛。從男主角得悉舊女友因自已的前途而答應迎取董事長女兒為妻後變成神經失常開始,已經是絕望的開端,而往後的悔婚、到醫院接走舊女朋友,以至最終帶著她遠走高飛,只是步往最終絕路的過程。還有當中因而串聯起的兩個枝節,同樣也是以悲劇收場,這正正深化了全片的愁緒。

《這麼遠、那麼近》也是一齣悲劇,卻以現實中的故事作為寫照。藉著一場東京真理教毒氣事件為藍本,寫出了近代日本城市人那種由疏離演變成的悲哀。從四個本來毫不相干的人,因為各自有親人加入真理教,並因策動毒氣事件後自殺而彼此認識,再加上一次掃墓的機遇下碰上一個前真理教徒,在短短的一日一夜之間重新擦起了各自回憶的火花。從那些浮光掠影式的回憶裡面,可以感受到一種難以釋懷的疏離,亦因為這個源故,他們的親人選擇了皈依真理教,並在對塵世萬念俱灰的情況下犯下了彌天大過。然而,與其指指點點犯者何以如此殘忍,倒不如先了解這是社會到家庭對犯者種下了殘忍的禍根,那正是片中帶出的重要訊息。

至於人氣非常的《電車男》,可算是男版的灰姑娘。雖然故事強調是真人真事改編,那麼不禁要問,這種真人真事現實裡到底有多少?然而童話式的故事到結局,竟然能夠在現實的票房創造了奇蹟,除了恭喜電影投資者外,情況其實也在反映出一個現象;就是虛擬與現實世界已在人類某些生活上重疊起來。龐大而多樣化的物質生活,已令到人類選擇逃避。但已慣於依賴的我們,差不多已沒有了離開社會生活的能力,那麼逃進虛擬世界似乎是一種必然。那裡,我們顯得更有能力,卻同時更沒責任,一切在現實裡顯得有心無力的事情,在虛擬世界裡卻似做得游刃有餘,相信這也是
《電車男》得到認同的原因之一。

四齣電影,雖然風格和故事也截然不同,但站在說出人情事理的角度來看,它們所表示的也非言中無物。

2005年9月20日星期二

明月頌

映映明月,靜靜湖水,蓮華非為天上散,只道唏噓笑人間。
點點秋意,清清晚風,千里長空渡南雁,百般無奈惜花殘。
夜欄瀟瀟今人靜,幾許滴滴淚盈盈,分飛天涯不日得再迎。
本是空空亦如也,何教依依汝輕紗,重逢海角今夕亂如麻。

2005年9月19日星期一

資訊科技的迷思

近日看到報章提及,唱片業會對非法下載歌曲的使用者主動提出勸告,並不諱言會以法律追究責任云云。

看完這些報導,感覺是有點可笑,但更大的是感嘆不少企業似乎仍舊對資訊科技有著固若金湯的迷思。

歌曲盜版,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相應的所謂竭止行動,也進行過不少。這些行動每每在開始時搞得有聲有色,然而成果永遠是雷聲大、雨點少。當我們已明白版權對創作行業是何等重要,並意識到尊重知識產權的同時,更了解並支持對盜版人士作出法律上的懲罰,但盜版活動仍如百足之蟲,那到底是甚麼地方出了錯?

究其眾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很多不止唱片發行的企業,也犯上了誤待資訊科技的問題。一般企業內的資訊科技部門,很多也是虛有其表。說成虛有其表,不是在說資訊科技部門內的人材,而是論及企業管理階層對資訊科技的取態。

很多企業管理階層普遍認為,沒有可能投放大量資源在企業內建構一個資訊科技王國,以應付一切相關的事項。這種看法有點是對的,但更多的是錯誤。當然,企業無必要在內部人力資源上配置大量資訊科技員工,但卻也不可能隨隨便便的找些資訊科技人員來濫竽充數。企業管理層或許認為資訊科技的門檻太大,基本上難以透過內部的資訊科技人員把企業帶上一個高點,就更枉論把資訊科技看作成策略性計劃(Strategic Planning)的一部份。

可是在現代商業世界裡,資訊科技卻恰恰是企業應有的策略性元素(Strategic Element),原因在於,一個企業不論大小,在今天也逃不開資訊科技的魔掌,而資訊科技成了企業裡面必須存在的惡魔(Necessary Evils)。而一個專業的資訊科技管理人材,是絕對有能力透過分析,將資訊科技在企業內定位為攻擊性(Offensive)、或防守性(Defensive),從而把這頭必須存在的惡魔變成不能失去的天使。

其實,唱片業界根本不需要向非法下載歌曲的使用者惡言相向,因為他們是潛在客戶(Potential Customers),相反,不如透過利用資訊科技發展出優勢,以吸納此類客戶,總較左防右防化算。

例如,建立一個收費的下載網站,以較便宜的價錢招倈,亦屬解決方法之一,君不見不少軟件供應商已成功地運用這個策略了嗎?

再見星空下的戀人

最近播出的勁歌金曲,看到了久違了的關淑怡。她跟譚詠麟合唱了一首新曲;舊情復熾。

從螢幕裡不難看出歲月不留人的道理。今天的關淑怡,確實可以用年華逝去來形容,不過,她的歌聲,仍教人聽得那麽舒服,這一方面來說,卻又寶刀未老。

回想她初出道的時候,在電視上看到一把長髮的她在唱「難得有情人」,感覺造型非常老套,化上濃妝本來就不切合她的容貌。然後,開始走紅的她,可能藉著形象指導的幫助,看上來就教人愈是順眼。尤其是當她把一束長髮剪短以後,就更加益顯出她原有那份清爽的氣質,當中也滲著一份英氣。

當年她走的路線,其實非常接近後期的王菲。可惜,不知為了甚麼源故,她在最高峰的時候忽然引退,恰似一顆隕落的明星,讓人感到甚為惋惜。雖然她之前曾一度復出,可是今天變幻莫測的本地樂壇,根本容不下一個曾經完全消聲匿跡的歌手,踏出台板再度展現光芒。

消失了好一陣子以後的她,似乎又已痛定思痛,再戰江湖。

對於這位甚喜歡的歌手,我是衷心希望她能再現丰華,畢竟她的唱功是很好的,倘若又是因緣際會下被逼無奈引退,相信對她的擁躉來說絕對是損失。

所以,為了自己,為了妳的歌迷,Shirley,妳要加油!

追月

中秋剛過,可是今年明月卻像個害羞的鄰家少女,始終未曾露過一面。

還記得小時住在屋村的日子,不要說在中秋正夜,只要在前前後後的三兩天,已可以強烈感覺到節日的氣氛。村內的商店,早早就擺滿應節的貨品,街市也會進入了一種興高彩烈的戒備狀態,而互助委員會的辦事處外亦會張燈結綵,佈緻上大小燈籠粉飾一番。

整個屋村,每一個人似乎也有為中秋節忙碌的理由,亦因如此,整個屋村就會被鬧得熱烘烘。

然後,到了中秋當日,便是整個節日的高潮。每家每户,大都按照傳統的習俗還神,一時間整條走廊,就會在差不多的時間佈滿各式各樣的祭品;一只雞與一件燒肉,是改變不了的基本。隨著黃昏的到臨,走廊肯定已是烽煙四起,焚燒著的香燭,夾雜了隨處飄盪的灰燼,構成了一幕迷離境界。

到了入夜,晚飯過後,屬於那夜的高潮。大人與小朋友,無不走到室外賞月,當時家裡對面山下的一個足球場,就成了聚集街坊一同過節的場地。縱然那裡沒有甚麼設施可言,雖只是待在一片沙地上,倒沒有妨礙大家對節日的那份熱情。曾經每一個中秋節日的晚上,都是在這種熱熾的氣氛,歡樂的環境下度過。

那個時候,每個參予節日的街坊,臉上總是帶著一份歡愉。縱使明天還要為生活打拼,為學業操心,或是無論為甚麼理由而去努力也好,總也無損那個晚上喜悅的心情,當中有著一份安逸。

曾經,這裡的大部份人們也有著一樣的月光,曾經,每一代的人們也在歲月裡漸漸成長,曾經,月亮每在晚上也照耀著失意於時代人們的頭上。

月亮從沒有離棄過每一個人,而我們卻看似慢慢把她遺忘,然後,或許有一天,或許經過再多少年,當看見一輪明月掛天空的某個秋天晚上,也許我們會問;為甚麽有這樣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