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5年11月28日星期一

陰陽無定

周易系辭中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凡世間能聞可解之事,都離不開陰陽相對的道理,譬如熱冷、乾濕、悲喜、軟硬等等,無不是相對的。

要數陰陽學說,就不得不談有經中之王美譽的易經。易經是天人之學,源於理通而善用者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究天人之際,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和不變的大原則。現代的易經,一般也是指周文王所創的「周易」,加上夏代的「連山」和殷代的「歸藏」,就是「三易」。但是「連山」與「歸藏」似乎已經失傳,在坊間也很難找到相關的典籍作研究。

易經裡面的六十四卦,蘊含了天地萬物與人情事理,而所用的法則卻是簡單。經中所闡述的道理,總不離開易經的三大精粹;即簡易、變易與不易。簡易者,天下道理從來不難,最高的道理往往是簡單易明,相反苦澀而艱深的道理,我們就有必要把它們翻開細看,了解當中是否虛假,或者無甚意義可言。論及變易,就是說明世間人情事物,無不是在轉變當中,這個道理其實俯拾皆是;花開、花落,化作春泥再生花再死,這些都是淺而易見的變易道理。至於不易,也就是世情雖在不停轉變,但是「道」本身沒有改變,運行的法則,即道相是沒有改變過形式,從而引伸出道體也沒有改變。

易經強調陰陽互運的道理,然而這不過是概念,用以幫助我們了解。實際上,宇宙沒有陰陽,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說明事物的實相與展現,會生出虛幻的現象,就是佛家喚作「法、相」,道家稱作「體、用」的道理。當我們看到一顆不動的石頭時,有否想及組成石頭的粒子正在活躍其中?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內容是說若然人的肉眼能夠看到粒子活動的話,當有個人迎面而來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不會是一個人,相反將會看見一大團疏密不一的粒子和包圍它們的能量,而那人和周圍的界線也會變得模糊,呈現出一片混沌的狀態。

那麼,所謂陰陽就不可能是以一種實相存在。進一步而言,以陽作為男性和將陰示作女性,只是一種巧立的名目,事實上根本沒有男女之分。但是,在事情的展現上來說,卻又真的是雌雄有別。然而問題隨即產生,這樣一來,豈不是愈搞愈亂?那到底是「有」還是「無」?

要得到以上的答案,其實不難。若然了解體用或法相並存的道理,便可同時找到答案。龍樹菩薩建立了「中觀」理論,大意就是說出世事不出左右而在中間的道理,但若無左右,則何有中間?而既有中間,怎說無左右?把這個道理想得透徹,就會明白何謂陰陽無定,到進一步懂得運用其中的道理,就更加可以達到扭轉乾坤,變化自如的境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