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

生日快樂

偶然,我會懷疑是否全球氣溫上升的效應,為三月帶來一股暖流。但是,看到滿街行人仍然穿上寒衣,情侶瑟縮依偎的情景,便會明白那不是一個原因。

終於,我明白到這股暖流,是一種相思記憶,不論外面的世界如何冰冷,也不可能停止暖流隨心起舞。

曾經,我會幻想兩顆迷失於洪荒宇宙的心,會因為某刻的因緣成熟,不偏不倚的落在地球相遇。可是,這個幻想只能停留在它本身的階段,卻沒法變成一個讓人緬懷的歷史。

或許,一切的事情總有它們發生的原因,那一次聖誕夜的無心偶遇、那一個喜氣洋溢的聚會、那一趟心有靈犀的邂逅、那一片照亮您我的黃昏。無論是那一幕場景,只要有您的出現,世上彷彿就會披上一疋彩紗,滾滾紅塵自然散發醉人心神的華彩,那顆雀躍的心受了牽動,難以自控的投向那道彩虹深處。

如果,陽光添上了幾分的光芒,如果,星夜化作了鑽石的天幕,如果,大地長滿了鮮艷的花朵,我想那是因為您的源故,教所有事物都化成最美的禮物來慶賀您的到臨。

誠然,渺小的我無法奉上能媲美星河大地所獻的禮物,但是,於我而言,獻上那顆出於傾慕的心,已是我在凡塵所能給予最好的東西。假如,您無法感受這份輕如鴻毛的禮物,那麼,我會把它一直收藏下去,直到那片天空只剩下我倆的時候,我會走到您的面前,親手把它送到您的手裡,讓那份早春新陽的熱暖,融掉您心裡那幾片冰霜。

到了那刻,縱使天南地北,各處東西,亦無法阻撓暖意滲進您每寸肌膚。從此以後,每個晚上您不必再感受那份孤獨、不必再強忍壓抑潛藏深處那份情感。

三月,已走過了二十九天,縱然這刻您無法接收這份薄禮,但我也希望能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向同一天空下的您衷心說句;
生日快樂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易筋少林

同事不知怎的忽發菩薩心,早前把我的手提電話號碼給了少林寺,本來已然忘掉,卻又來了一場因緣,所以過往幾個星期以來某個晚上總是待在少林寺修練易筋經。

可能很多人會有錯覺,認為易筋經是某種不世神功,練者有成可以達到能人所不能之境,飛簷走壁、刀槍不入樣樣皆行。或許,人的攀緣心太大,所以往往會把事物神化,只是,易筋經本身不過是種有助禪定的法門,距離藉此到達神人之境尚是很遠。

少林寺在香港有兩個分支道場,聽聞其一在大嶼山,另外一個則座落於尖沙咀;亦即我在修練的地方。在繁囂的地方建立道場,總覺滲著某種大隱於市的飄逸,也許想法只是一廂情願,不過失落的城市人懷著奇蹟出現的心態也絕不為奇!

金錢所能帶來的方便,基本上不是亂吹而來的。曉是絕世武功,只要付上六百大元,便能垂手可得,對比於昔日幾經艱苦,攀山涉水到絕嶺找到世外高人以後,還要擔心彼此無緣結為師徒的境況,現代人實在是幸福得過了火!

不過就所見所聞而言,少林寺收費授徒決不是因為要供養和尚斂財酒肉,享受繁華盛勢的點點。反之,佛家崇尚去欲的精神,區區金錢又算甚麼?不過,要令道場繼續存在於五濁亂世,為人間灑下甘泉,基本上金錢還是免不了的。

說到修練易筋經,根據師傅所言,只是為了令坐禪變得容易,也斷不是修甚麼神功絕學。對於業障深深的凡夫,要修禪定等同徒手攀登大雪山一樣困難,所以當年一葦渡江的達摩大師,相信除了以心傳心把禪法傳授到中土以外,定必留下幾度法門,讓後來的慕道者可以有所依循,漸入道門。

幾個星期下來的見聞,除卻練得幾式以外,也看得到現代人求快、求捷徑的心態是何等普遍。有趣的是,我們一方面知道上乘的東西總是得來不易,卻另方面又存在僥倖心態,覺得自己永遠較別人幸運、永遠能夠更快取得成果。記得在上第二課,修練完畢的時候,某兩個同參興奮地問到,為甚麼掌心發脹發麻?縱然罪過,心裡還是不禁竊笑,這些現象正正是身體有毛病、氣血不通的顯癥,而決不是得到甚麼收成的態況!試問幾世修不來,兩課的修行又可起到甚麼作用?!

到了這個星期的課,某個同參的問題又是有趣,她問師傅;坐禪中生起恐佈的事物怎辦?言談之間,看出她是亢奮非常,或許她會認為,坐出境界會是一種進步!誠然,生出境界是坐禪的必然過程,問題卻是境界是一種要跨過的障礙,而非引以為傲的成果。禪宗裡頭有所謂遇佛殺佛、遇魔殺魔的案例,目的就是要令修行者知道棄執而非著相,所以一旦遇見境界,必然要馬上警惕專注,免得因為著相而被自己所制造的境界迷惑。

或許,現代人的貪嗔癡已到達非常嚴重的境界,在得到與失去之間我們都看得那樣重要的時候,我們無法不執著於自己建構出來那個恰似真實的幻境!

2007年3月23日星期五

難道我們不再

男歡女愛,本來就是娑婆世界的平常事,正因如此,紅塵才會走出您和我,凡間才會充滿悲歡離合、生死纏綿的故事。

曾經存在的世界裡,我們因為愛情而譜下不少的戀曲、寫下不少的文字。我們對於愛的嚮往,隨著生活的安定而漸次提昇,但同時又因為這份提昇的欲望,令我們走到今天的一個死胡同。到底,我們對於這種只存在於彼此間的情感瓜葛,會否繼續沒完沒了的糾纏下去?抑或,我們從此不再為此存有希冀,往後默然接受剩下的一片天空,直到老死?

對於愛情,我們有著不同的詮譯,有人以為縱使短暫不打緊,只要愛得轟烈便可抵過瞬逝的時光,也有人認為細水長流、點滴積累直至老死相隨,才是愛的真諦、愛的承諾。

也許,我們都害怕孤獨、害怕處於人群當中卻又無法融合的感覺。縱然,我們會大聲疾呼單獨的存活並不可怕,相反更加珍貴。可是,在賣力推銷獨處這個良方的時候,我們正正也是告訴別人,我們害怕、我們承擔不了整個穹蒼底下只有自己如此活著的壓力,雖然仍舊恐懼別人走近自己,但也不忘提醒眾人一同加入這個想像中獨立而不互動的集團。那麼,我們既可以擁有一片天空,又不會因為那片天空過份遼闊而顯得落寞,因為在可見的視線範圍,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會有幾顆同樣寂寞的心徘徊在自己身旁,仰望著同一片星空,感受著同一種失落,卻又擁有著同一份冷漠。

物欲橫流的新世界,令我們變得更加依賴。我們依賴物質填補空虛的心靈,卻從來沒有成功,然後,我們把別人拉扯進入這個虛空。可惜的是,遺失的心像個黑洞,沒法可以把它填滿,因為我們對這個黑洞連丁點的認識也欠奉,更枉說可以使個辦法讓它消失。投入再多的人和物、投入再多的情與愛,為的只是希望抵消黑洞對應於自己身上的引力;那份無法越逾的引力。

我們認為,那份如夢魘緊纏背後的引力,遠遠超過自己本身的力量,故此我們決定不去迎接對方的一雙手,繼而選擇把自己的手垂下,甚至更害怕接觸對方的眼神,因為恐怕在那處看出了希望,為此我們把頭壓得更低,好讓湧出的淚水回流到口裡,從而更加肯定那份不為人道的酸澀。

問題卻是,一直存在於背後的引力,只是子虛烏有的幻想。那道看來無法跨越的鴻溝,只要我們花費一點力氣,勇敢地回頭一看,便會發現它的本來面目,並不是一個如想像中正在張牙舞爪,意欲吞噬自己的惡魔。相反,那股力量只是一種提示,使我們意識到孤獨與寂寞是個怎麼模樣,進而透過這種了解去選擇方向。

選擇獨處又真正了解其中樂趣的人,不會感受到一點壓力,也不會吐半點苦水。以為沒了選擇,又錯誤走在這條路上的人,縱然如何懂得偽裝,偶爾也會不自覺訴說途上的幾許辛酸。然而,每人要走的道路處在平行的空間,獨走的是滄涼,同行的是歡暢,問題不在於孰優孰劣,取決只在乎真正而誠實的選擇!

難道,我們不再有餘力為自已選擇?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

絕對

可能,這是開始在部落撰文以來最短的一篇,詩詞除外。

始末源於一段往事!

話說當年黃霑先生為無線主持一輯關於中國對聯的節目,他說以下的上聯是一絕,長久以來也未曾有人對得公整!試對以後,方知剎是惱人!

此上聯正是;
「食包包食飽」
訪尋網上此上聯的資料,發覺有些下聯,不過更想知道除卻以下所列,坊間是否還有其他皆作,故此藉文拋磚引肉。為表誠意,文末附上不才下聯幾則,希望各位才子佳人不吝賜教。

網上找到的下聯;
「言某某言謀」
「言成成言誠」

在下不才,亂對一通的下聯;
「牛一一牛生」
「女夭夭女妖」
「士心心士志」
「一了了一子」
「不正正不歪」

果然,又對得一塌胡塗,真箇難對也!!

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

仍是暴力一場

世界看似愈來愈虛幻,不是世界變得虛幻,而是我們刻意把它變成虛幻。

人類似乎沒有在循環不息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反而著意把錯誤一再重複、重複、再重複,不同的是換了形式,骨子裡卻還是那副舊模樣。

太陽底下無新事,但是我們卻喜愛無端生事。本來是兩無相礙的事情,我們偏要在其中加插相礙因緣。世上發生的大小事情,每日透過不同的媒介傳到我們的感官,當中能夠透澈了解的又有多少?

然而,我們沒有介意了解多少、亦不願意靜下來去了解清楚,我們只在意趕在前頭把這些事情恣意演繹一番,企圖為其他人解讀每件事情的始末。但是,始在那又末在那?誰會計較?!我們認為這不是重點,因為目的不在知道始末,而是在於說出一個始末。當要說出始末,我們便有機會站到台上,而台下就是一切愚昧眾生。不論事情是否如述,一概不是要旨,能夠站到台上享受那刻分秒方屬首要。眾人皆醉我獨醒,何須理會他人怎樣評價,只要我行我素、我講我話,便足以證明自己活著,而活著永遠比一切重要。

無論以甚麼方式,只要走在台上,就是生命的整個意義。假如,這種生命的意義是必須,那麼站在台上就是必須。可是,當我們都站在同樣的高度,又如何能夠分別出誰在台上?誰在台下?為此,我們努力越過別人,攀到最少高於對方的某個立點,好等分出一個高下!

問題卻是,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那一個立點,但立點卻因為每個人的爭逐而不停改變。縱使如此,我們仍是熱衷於爭逐追尋,一次又一次的踏在別人頭上,卻全然不愛理會別人感受如何。明顯的是,我們心裡清楚活在別人腳下並不好受,但還是偏愛站到別人頭上。然後,我們輕描淡寫的告訴腳下眾生,大家沒有高下之分,同時卻又著力把別人的頭壓得更緊。荒謬的是,我們並不認為情況出現岔子,因為我們都覺得事實本是如此;別人的生命是用作支撐自己處於優越的位置,這是生命本質、這是生命本來。

雖然,我們鄙視暴力,卻又喜愛為別人施加暴力,但又不忘否定自己施予在他人身上的是暴力。終於,整個世界就因為這些想法、行徑,漸漸地變成一個以暴易暴的國度。然後,我們習慣以暴力作為生存的基本,相信暴力是唯一的真理,堅持要每分每秒行使暴力,直到我們無法再施予更多到別人身上時,我們把它施到自己身上,到了最後一口氣嚥下,沉睡在黃土地裡那個萬賴俱寂的午夜,靜靜細味回想,暗自慶幸曾經站在多少人頭上的時候,我們還不知道,往後旭日初昇,就會有數不清的腳站到自已頭上!

2007年3月11日星期日

回歸

看完精選文章《xanga中的青少年次文化》,惹起了一陣反思;所謂青少年的次文化到底是甚麼一回事?作為社會上的一份子,對於這種假如存在的文化又該抱持怎樣的對應態度?

若然要思索下去,相信首先要了解何謂青少年次文化?

庫斯克在文中引用了以下一段定義;

「什麼是青少年次文化?」

簡單而言,次文化是因階級、信仰、方言群、年齡群不同使思想和行為產生差異的結果,不同族群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行為習慣、應用技術等,從而成某個小圈子特有的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同群體的「次文化」。(鄭之灝,2005)】

簡而述之,所謂次文化是相對於主流文化之間的差異而言,但到底差異要達到某種程度才算是次文化?由於文中並沒有把差異量化的論述,故此我們未能確切得知!

但是,同一文章中庫斯克君另外對青少年次文化八種涵義作出的引述中;

【Sebald(1984)對青少年次文化提出八項重要內涵:
1.獨特之價值與規範。認同於成人又不同於成人及兒童。
2.特殊之暗語。
3.易受大眾傳播之影響。
4.注重流行風尚。
5.重視同儕歸屬。
6.特定身分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
7.同儕支持。
8.滿足特殊需求,如犯罪或脫序次文化。( 曾慶玉、黃正瑋、潘盈達、陳為謙,2004)】

不難發現得到這些所謂青少年次文化的重要內涵、或曰作為構成這種次文化基礎的元素其實並不獨特。

庫斯克君透過某些例子闡述的現象,基本上亦可在其他層面找出相近的例子,而非單獨存在於青少年身上。

歸屬感 vs 不滿

處身於群體社會的人,對於社會作出的規範都會表現出價值上認同,又或是產生出歸屬感,而同時在背後衍生出不滿於這些價值的情況。例如,一個上班族會依循公司定下的準則來規範自己在工作間的行為,但並不代表他會滿意、或認同這些公司訂立的標準與價值觀。由此可見,歸屬感與不滿並不是青少年的專利,反而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現象,亦因而證明這些並不是所謂青少年次文化的獨有特質。

火星文及偶像相片

至於特殊暗語,亦並不是青少年所獨有。簡單的例子,髮型屋有著這個行業的獨特暗語,而且一般流通於所有髮型屋,同樣的情況出現在的士行業身上。然而,我們不能因為暗語出現於某些群體,便認定這是某某群體的獨有文化。

建立圈子

關於建立圈子方面,也並不是青少年所獨有的行為,社會上不同的俱樂部以及不同範疇的專業協會正代表著不同的圈子,而要打入這些圈子亦不是簡單如步過公園大門般容易,撇除所須的資格來說,當中亦需要別人的認同與及自己產生的歸屬感,故此亦非青少年所獨有的現象,這些只是人類普遍共通的現象而已。

雙面人

不同形象於不同場合,原因是形象是受制於場合,而非決定於個人,例如我們不會在喪禮上穿紅帶綠,花枝招展般展示人前,正因為那種場合限制了我們的形象,這些非不能、實不為只是基於對群體社會尊重的行徑。而在不同場合表現不同形象算不上是獨特,相反一般群居的人亦會如此,而在私人空間的所謂獨特身份亦然。如果以上能構成雙面人的論證,則世上大多數存在的亦是雙面人,那麼這亦不是青少年所獨有。

留CM俾我

表達感受以至展現能力企圖爭取認同,是普遍世人都有的性質,不獨存於青少年身上。在社會各行各業、各種生活範疇的精英,除了是個人的能力超卓,也會渴求別人的認同,把他們較別人優勝的地方彰顯出來。早前殺警案徐步高的例子,正好反映出認同是常人皆有的性質。

自由空間 vs 脫序
自由空間是現代人的普遍訴求,也並不獨存於青少年的世界,這些不用贅言。至於脫序,但凡反抗或被主流價值排斥的群體,都會出現這類情況,例如,恐佈分子、地下組織、同志社群等等,所以亦非青少年所專有。

把所謂青少年次文化現象逐一討論,並不是要否定庫斯克的文章,從而繼續妖魔化現代的青少年,那顯然不是目的。說出一大堆論據,目的旨在說出,我們不能簡單地建立一個「次文化」的框框,把青少年面對的問題籠統地套入其中。

回顧近二十年的歷史,不只香港出現嚴重的青少年問題,反之全世界亦面對這個燙手山芋。對於科技文明的高度發展、精神文明的嚴重下滑,個人已不只一次提出,而精神文明的急劇下降,正是衍生青少年對未來迷失的重要成因。在過往人類的社會裡,無論是成年人以至青少年,他們都比較有能力設計自己的未來,例如,把書讀好、考進學府以後就差不多可以確定一個怎樣的未來,又或者明知不是讀書材料,找上有興趣的手藝一門深入,基本上也可預計出怎樣的將來。

問題在於,以效率掛帥,盈利為先的商業化社會,把以往規律都一概推倒。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並不希望我們成為一個德智全面的人,相反只要求我們成為高效率、高增值的機械人。對於德行的培育,遠遠較不上衡量得失的培訓,從小朋友進入娑婆開始,我們集中把他們打造成不同領域的超人,家長因為效率、成就的關係,將一大堆自以為正確的做法推到小朋友身上,把現在小朋友的世界變成;你是鋼琴多少級?你有否學習巴蕾舞?諸如此類,為他們建立起以學習了多少不知明技能為傲的價值觀。學校亦因為效率、成就的關係,把成績放在第一位,強行將特定的價值以不人道的方法灌輸到青少年身上。到了進入成人世界,效率、成就這類早已植根的價值,扭曲了他們整個的世界觀。然後,他們把這些價值一代一代的遺傳下去。

然而,我們都不是一具鐵鑄的機械,我們仍不過是有血有肉的凡人。當這些統一的主流價值不斷蠶食我們對世界認知的渴望、不斷模糊我們對未來的憧憬、甚至不斷扭曲我們的本來面目時,我們原本的機制,便會自動為這些我們能力所不能承受的壓逼尋找出路。因為科技的方便,現在的年青人便無須把往昔嬉皮士的生活重新展現,相反卻退而求其次的把生活帶到網絡裡去。

這種根源性的問題,產生出所謂的青少年次文化現象,簡而言之,其實那不屬於文化層次,相反更像一種社會病態,一種對未來模糊失衡的病態。故此,我們決不能妖魔化這些青少年,因為他們只是病人,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更加要了解自己也是承受同一種病的病人,要解決青少年的問題,實在有必要重整我們真實嚮往的價值觀,而不是盲從附和扭曲的社會標準。

首要的是,我們定必要透過不停的警惕與自省,回歸到我們的本來,進而誠實、認真去面對一個在世上尋覓甚麼的自已,而當我們從病中康復時,便可真正幫助下一代脫離病魔。

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這是易經第一卦象辭的說明,意思是穹蒼運作不斷,從不休止,故人理應效法於天,努力不懈,自強不息,惠及自己,造福他人!

寫下文章,要多得霍元甲大俠的因緣。下筆之時,正好是欣賞電影《霍元甲》完畢。

關於精武門的事蹟,自小已從不同媒體反覆看過不少遍,然印象之深、體會之徹,則此趟還是屬於首回!

或許,對於正面的傳奇人物,電影拍攝多會採取美化的角度,故此不能否定其中會有隱惡揚善之舉。然而,人終究是人,七情六欲是平常事,縱然整個人生偶有瑕疵,只要能及時糾正,往後盡力做到最好,就該受得起後人的歌頌。

人稱大俠的霍元甲,得到眾人的認同,自有其大俠風範之處。他以自強不息、律己以嚴、待人從寬的態度,讓中國武術的精神發揚開去,令到活在那個列強外侮年代下的國人能夠重新振作,把東亞病夫的稱號除掉,使國家再次鞏固起來!國父親筆所題的「尚武精神」,正正是表揚霍大俠精神的最佳證明!

中國存在了幾千歲,人民亦顛沛流離了幾千歲。莫以為是中國人命苦,捫心自問卻是中國人都愛吃苦。現今很多國人無不侃侃而談,說國家已屬超級大國,而且很有可能會發展成為全球第一,無論在國力、經濟,以至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亦然。問題卻是,這算是哪種第一?古代四大文明古國,那個不是在某個時空獨領風騷?那個不是地位超然?可是,如今這些國家不是灰飛湮滅,就是淪為第三世界的國家,要重新迎頭趕上與世界接軌!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國人的修養卻是每況愈下。國內流行的一句話;全中國的東西都是假的,只有假的東西是真。先別論及說話有多誇大失實,但從眾多報導出來的事實可以反映出國人的道德水平是在低點,而低落的道德正顯示修養的不足,這是其中一點論證,也就不多說其他方面。很多國人以為,崛起的中國讓其他人眼紅,所以別人都在一股勁兒歧視我們。對於這種想法,作為中國人不知該感到義憤填胸?抑或羞慚不已?

如果,我們繼續以這種奇怪的心態發展下去,不難會重蹈古代文明國家的覆轍,而事實上作為其中的一大古國,我們是真的走了不少的冤枉路。純以國家累積的知識與經驗而言,我們很難想像會落在人後,但事實又正正如此!

歷史上中國出現過不少的偉人,可就是我們只懂歌頌他們而不懂效法,就算效法也只是要求別人效法,自己則卻步千里之外!要擺脫中國人的詛咒,看來也不能依靠滿天神佛,或許正如霍大俠所言,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世上要戰勝的亦只有自己,要戰勝自己就只能自強不息,而自強不息的關鍵並不在於國家的船堅炮利,又或是庫房裡堆存的萬兩黃金,相反需要只是一顆時刻警惕的心。

2007年3月10日星期六

白業興旺

佛家說世間的人事都不離因緣、不昧因果,是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世作者是。

過往一個星期裡,行住坐臥間,所見所聞看來都受某種因緣牽引,但卻不明所以。終於,在看完《蠢蛋進化論–Idiocracy》這部電影,把凌碎的片段匯集起來以後,得到啟示!

蠢蛋進化論是齣超級爛片,卻又爛得不賴。內容是講一男一女,被美國軍方挑選參予「人類冬眠計劃」為開端,最後因為一點因緣,而在五百年後在未來世界蘇醒的故事。

一般而言,我們都會以正面的態度,去猜度未來世界的發展。在大部份人的眼裡,未來是充滿希望、科技是高度發展、生活是無憂無慮,一切現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人人互愛互重,社會進入大同。可是,《蠢蛋進化論》所描述的未來社會,卻是一片胡混。在那個未來世界裡,人類的智商降到了史上低點,他們不再懂得獨立思考,一切也只是遵遁過去習慣而繼續,故此問題不絕,錯漏叢生。雖然,故事以誇張的手法、嘻笑怒罵的形式把未來世界展現,事實上並不一定如此,或曰幾近荒唐,但是卻正好藉笑聲中讓人反思我們應該怎樣釐定邁向未來的方向!片中一句出自一個白癡的精警對白;你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但有時看來卻很蠢!正正道出現代社會的危機,就是自作聰明的人太多了!

看過林海峰最新的棟篤笑,其中一段「可愛教主」的演繹,正好又是一個未來的啟示。如果,現代年青人實如林先生演繹一樣的話,則我們將不難相像人類的未來確有可能如電影展現一般,荒唐並且絕望!或許,有人會說這些電影、棟篤笑以至任何以挖苦社會現象的演繹,都不過是嘩眾取寵,為搏大眾幾下笑聲以後打賞的謀生技倆而已,而事實上不少這類演繹卻又真的是為討一口飯而來,所以根本不值一哂。問題在於,若然演繹的現象惹起的共鳴,無論是一笑置之也好,深刻反省也罷,都正正在說出那些現象並非冰山一角,而是俯拾皆是的普遍現象。

看來,欠缺獨立思考、欠缺反省的日子已然無聲無息地降臨世上,當我們喜愛把候選人辯論的掌聲多寡,或是間中有多少精警句語來判定,而非以說話的內容來衡量好壞,又或是對於所謂「港男」、「港女」的問題照單全收,加以引用然後再忙於作出大量分析,卻忘記思考如何把問題的癥結解開,又或更甚是用盡所有尖酸刻薄,卻又不認為是歧視的說話、行為,去矮化、醜化非我種類,但又無法證明非我種類不合理存在,當我們作的一切在表面看來合情合理,但一經反省卻見荒謬絕倫的同時,正好代表我們選擇跳入俗氣的洪流,享受著不知是隨波逐流,又或是感覺身若浮萍帶來的歡愉?!我們的求知欲,已然走到只剩下「求」的部份,變成只求不用思考、不加反省、不重實際、不明所以的境界!那麼,這屬不幸還是我們已然無能?!

畢加索是印象派的大師,聽說,現在很多佯作大師的人,紛紛想到模仿畢加索的成就,故此產生出一種新的派別,喚作「模糊印象派」,要旨是模模糊糊,一切以印象為宗,混混噩噩一番,而深懂真傳的人都會配以一個稱號;不加思索!

2007年3月4日星期日

東京審判

電影播放完畢的一刻,身體發燙,心情如背負千斤巨岩般沉重,為的是一段歷史;《東京審判》,湧起停不了的反思。


影片以一九四六到一九四八年間,遠東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裁決為骨幹,中間以幾個中日人民的角色穿插,把戰爭帶來的禍害含蓄地展現於觀眾眼前。二次大戰已結束超過六十年,作為倖免於戰火下成長的一代,回顧這段歷史,為我們帶來甚麼啟發?讓我們得到甚麼警惕?抑或,我們仍然沒有學懂過來?仍然以霸欲私心蹂躪人間?


戰爭的禍害、殘酷,以至為平民百姓帶來的傷痛,並不會因為最後一枚炮彈落下而得到撫平。戰爭的可怕之處,不單在於槍彈奪去多少條生命,更嚴重是為後世產生更多的仇怨,埋下未來更殘酷、更大規模戰爭的種子。以暴力換來的,只會是更大的暴力,以暴易暴,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從未帶領過我們得到和平。不幸的是,我們並不相信這個簡單的道理。縱然「和平」已成為世人琅琅上口的一個普遍用語,但是用語卻只是一種用來行使暴力的偽裝。


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整個世界並沒有片刻安寧,戰爭陰魂仍然死心不息的浮游於各大領土之間,地區衝突、別國侵掠時而有之。每一個出兵的決定,都用上義正詞嚴的措詞、正直不阿的理由,好等可以公然去剝奪別人生存的權利。而事實上,這些所謂公正、公義的決定,最終都是以大量的鮮血、犧牲不少的生靈作為祭品去滿足對血肉飢渴那暴力幽靈的欲望!那麼不禁要反問這些決策者,這是誰的公正?誰的公義?然後,這是否對任何人也公平?


活在和平安逸的人,戰爭距離他們著實太遙遠、太難感受得到。或許因為這源故,所以沒有受到戰爭威脅的人,變得麻木、變得盲從於當權者的催眠,把一切不合心意、不符自己價值觀的生命,以不惜代價的戰爭方式一一從地上清除。


世界是在轉動,命運亦在轉動,今天看來理所當然的普遍價值,只是一個幻覺,好比往昔幾如真理的事情,今日還有幾多?擴張的野心,與生存絕無關係,那只會和權欲薰心有分割不了的連結。當擴張野心被看作是生存真理的時候,其實就是陶醉於荒野自掘墳墓,以為是為他人而備,卻不知道墓穴只有自己才最合適!


當歷史書本不斷重覆、不斷加厚戰爭篇幅的時候,我們到底有甚麼感覺?認為那不過是歷史的必然進程?還是我們都沒有盡力竭止?如果戰爭是歷史必然進程的話,則我們再不要高舉人類文明到了甚麼巔峰的標語,因為戰爭正是文明墮落的一個不二指標!


審判,看來不單是對戰犯所必要,對於那些漠視戰爭、無動於衷的人類而言,審判同樣也是一種必要!




小農與小李

陶傑先生習慣以「小農」社會來形容中國近代的人生百態,亦因為陶先生的文筆得到不少自以為身份尊崇的港人喜好,故此也出現了不少東施效顰的港人,把「小農」一詞高度引伸到香港的社會現象層面,好等可以彰顯自己的與別不同。

然而,高呼這「小農」、那「小農」的同時,到底又有多少人瞭解,「小農」社會所要展示的是甚麼社會現象?又所展示的現象,是否真如某些特級港人口中一般低劣?

個人對於「小農」社會並沒有深入研究,卻認為要了解某類社會現象,最佳方法仍然是從基本做起,例如,先研究一下何謂社會學,它的理論與結構基礎在那裡; Jonathan H. Turner 的《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是一本不錯的選擇。

至於甚麼是「小農」社會理論、價值觀以至現象,相信能說得頭頭是道的人不會太多,反之將其誤解、扭曲卻會不少!事實上,「小農」社會在社會學中,相比於功能論、互動論、結構理論、現象學等課題來說,它不過是一個小課題。當我們認真的去看這個所謂的理論,不難發現的是,大多數理論基礎對小農社會的描述都集中與企業社會在經濟模式上的比較,而幾近沒有提及任何的價值取向。很明顯地,坊間近日亂吹亂擂的所謂小農價值、情意結以至行為模式,都是某些不學無術的所謂文化人,以不文化的暴力強加諸別人身上的一種看法、一種出於無知的看法。

如果說不少香港人有著「小農」價值觀甚至行為,則可能要在近代笑話大全加上這個說法。不少的文章提到,「小農」社會其中的一種特式,就是緊密的人際關係脈絡,例如家庭、父母兄弟、宗祠與鄰里,這些關係是這種社會既基本又唯一的架構,而一切的價值取向以至行為亦會依循這種形式發展。假如這種描述屬實,則現在的香港社會模態,橫看豎看也不可能是「小農」社會。只要我們稍為看看身邊發生的事,便可印證得到,例如,現在的香港家庭,基本上對左鄰右里也並不認識,縱使認識又是否只屬點頭之交?另外,香港幾代同堂一起生活的又剩下多少?這些最明顯的特質,如果不是出現在一般的香港人身上,那香港又算是一個甚麼形式的「小農」社會?又會擁有甚麼樣的「小農」價值觀?

我們可以批判香港人功利(其實用功利形容也有不妥)、自私、冷漠、粗鄙、寒酸、麻木甚至用上更嚴苛的指責,只要提出有效的論證即可。相反,若以理論宗師的姿態,把理論扭曲吹捧,把簡單的事情引來一大堆看似深不可測的理論作為偽裝,企圖為自己臉龐貼貼金的話,則這是一種自招的醜陋。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可以告訴這類理論宗師的是,無論用上甚麼偽裝的理論與數據,香港是「小李」的機會遠較「小農」社會為高!不信的話,可看看李氏宗親在香港的影響力便可得知!

2007年3月1日星期四

本色語錄

 「還記得在一片紫色薰衣草田,你我回復了本色,將心底原來的我倆,解放在漫天星宿的北海道夜空。幾番沉醉,然後把本色親手埋葬在心底,踏上紅塵的舞臺,演一場出色的人間鬧劇,直到落幕!」

「如果,我們都不是因為彼此身份相同,也許,我們就能夠更加了解對方、更加享受對方!」

「世上已沒了彩虹,我們也欠缺衝動,浪費了屬於人間最真摯的情感,放棄了兩心之間那刻驛動。」

「雖然,天涯遠隔,但最少總有踏完的一天。但是,兩心分離,就沒力氣待到重遇的一刻!」

「或許,你的人是離開了,或許,你的詩也如夕陽西垂,或許,你的笑靨從此成為歷史,倘若,有那一個晚上,當你看到蝴蝶紛紛起舞於仲夏夜晚,那就是我對你的微笑!」

「賁非本色,然物不可以苟且而已,故受之以賁!如此這般,塵世把你我的本來都抹上了灰色。」

「沒有了心、沒有了魂牽夢縈、沒有了濫調的情悽、沒有了你,迷失於黃昏的巴黎!」

「確實如此,我們都活在兩個氣球,你在黃色裡、我在藍色中,但我們卻彼此深愛草原的青綠,所以都在彼此吸引、彼此消磨,直到兩個氣球破了,才發現你我身上,都不過是對方眼裡討厭的顏色!」

「花與愛麗斯,情書的岩井俊二,青春電玩物語裡的我和你,為了那一個虛無飄渺的夢,深深的沉溺在世界之中,那天呼喚了愛,也在那天看過你的神采,如果真有無憾存在,那一個當下我確是無憾!」

「呼吸,是那麼重要,讓人徘徊生死之間。愛你,是這樣沉重,令人輾轉地獄往還!」

「不要站到我的面前,只怕,看你一眼會使我放不了手,假如,你還是對我念念不忘,請你,安靜的站到背後,讓我好好把感覺藏起,便也足夠!」

「如果,我是那朵正盛放的鬱金香,你就是冬後的太陽,使我溫暖,春心蕩漾!」

「要走,便不要回頭,奔往你的理想,不要照顧我的感受。你是翱翔天際的雄鷹,我是走到盡頭的枯朽,讓你稍待休息我能做到,要你長伴左右我是無力負擔!」

「金黃色的稻田,一片紅葉,你要是稍動一點,就會破壞了整幅圖畫帶來的浪漫!」

「來的,來了!去的,也去了!唯獨是我想要的,卻永遠待在伸手幾可觸及之處,你,能為我填補那個些微距離嗎?只是一步,你輕輕的一步!」

「本色顯了又沒了,但不打緊,只是你從沒看過,卻教人不禁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