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7年3月4日星期日

小農與小李

陶傑先生習慣以「小農」社會來形容中國近代的人生百態,亦因為陶先生的文筆得到不少自以為身份尊崇的港人喜好,故此也出現了不少東施效顰的港人,把「小農」一詞高度引伸到香港的社會現象層面,好等可以彰顯自己的與別不同。

然而,高呼這「小農」、那「小農」的同時,到底又有多少人瞭解,「小農」社會所要展示的是甚麼社會現象?又所展示的現象,是否真如某些特級港人口中一般低劣?

個人對於「小農」社會並沒有深入研究,卻認為要了解某類社會現象,最佳方法仍然是從基本做起,例如,先研究一下何謂社會學,它的理論與結構基礎在那裡; Jonathan H. Turner 的《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是一本不錯的選擇。

至於甚麼是「小農」社會理論、價值觀以至現象,相信能說得頭頭是道的人不會太多,反之將其誤解、扭曲卻會不少!事實上,「小農」社會在社會學中,相比於功能論、互動論、結構理論、現象學等課題來說,它不過是一個小課題。當我們認真的去看這個所謂的理論,不難發現的是,大多數理論基礎對小農社會的描述都集中與企業社會在經濟模式上的比較,而幾近沒有提及任何的價值取向。很明顯地,坊間近日亂吹亂擂的所謂小農價值、情意結以至行為模式,都是某些不學無術的所謂文化人,以不文化的暴力強加諸別人身上的一種看法、一種出於無知的看法。

如果說不少香港人有著「小農」價值觀甚至行為,則可能要在近代笑話大全加上這個說法。不少的文章提到,「小農」社會其中的一種特式,就是緊密的人際關係脈絡,例如家庭、父母兄弟、宗祠與鄰里,這些關係是這種社會既基本又唯一的架構,而一切的價值取向以至行為亦會依循這種形式發展。假如這種描述屬實,則現在的香港社會模態,橫看豎看也不可能是「小農」社會。只要我們稍為看看身邊發生的事,便可印證得到,例如,現在的香港家庭,基本上對左鄰右里也並不認識,縱使認識又是否只屬點頭之交?另外,香港幾代同堂一起生活的又剩下多少?這些最明顯的特質,如果不是出現在一般的香港人身上,那香港又算是一個甚麼形式的「小農」社會?又會擁有甚麼樣的「小農」價值觀?

我們可以批判香港人功利(其實用功利形容也有不妥)、自私、冷漠、粗鄙、寒酸、麻木甚至用上更嚴苛的指責,只要提出有效的論證即可。相反,若以理論宗師的姿態,把理論扭曲吹捧,把簡單的事情引來一大堆看似深不可測的理論作為偽裝,企圖為自己臉龐貼貼金的話,則這是一種自招的醜陋。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可以告訴這類理論宗師的是,無論用上甚麼偽裝的理論與數據,香港是「小李」的機會遠較「小農」社會為高!不信的話,可看看李氏宗親在香港的影響力便可得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