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6年6月30日星期五

七一微言

每年到了慶祝七、一回歸前後,社會上總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響起,當中最多、最沒新意、最無奈的,也可算是談論政制方面的聲音。無論是所謂「民主」派,又或是被喚作「保皇」黨的代表,身上都似隱藏著一個鬧鐘,準會在這時段響起一些政制發展該如何如何的老調。

對於這些聽到幾近麻木的聲音,本來沒啥好說。畢竟認為,香港的政治,包括人事以至處理手法,都只屬幼稚園級數。然而,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資訊發達並且高度發展的環境下,若不善用這種便利來表達本身意見,似有暴殄天物之嫌。

今天稍有閑情,拜讀了陳太呼籲市民七一上街的兩篇序文;「經濟發展與政制發展」,與及「七一前夕談民主普選」。說是序文,是因為文篇確有為鼓勵市民明天上街的意圖,這點在後篇末段已有清晰的表示。

回說兩篇文章,前篇陳太開宗明義認定了賈慶林的一番說話,是中央堅持重經濟而輕民主的鐵證,所表達的是中央認為香港不應追求發展民主政制,從而把經濟與民主建在對立面之上,而不是兩者沒有必然衝突的狀況。先不論中央以至港人如何評價發展民主政制的重要性,但就言論本身來說,把原來沒有衝突的兩個概念,變成衝突之餘還硬說成是某某的想法,此中是否存在誤導成分?如果中央政府說明香港只能從經濟或民主之間選取其一,那麼在文中陳述當中的衝突可以理解。可是,自回歸以來,這種言論似乎中央從沒有在公開場合表示過。相反,把兩個概念堆砌而成為兩不相容的矛盾,此中更像是故然把整個格局兩極化,進而令社會上的矛盾升級、深化。

兩篇文中,陳太把民主制度簡化為一種港人必服的藥,而亦只有透過服用這唯一可治癒的藥,香港才能復完並繼續發展。然而,所謂合乎港人利益的「民主制度」,是否即如陳太所言,從高度發展國家一字不漏、照搬可也?

史上的納粹希特拉,也是透過「民主制度」才能走到台上,創造出人類一頁慘痛的歷史;不單是那些因而被殺的人,而且也包括長時間活在自卑陰影下的德國人。還有,曾經被某些擁戴「民主」的人譽為典範的民主台灣,近日也有罷免陳水扁的尷尬事情出現。說成尷尬,是因為縱然有不少人認為陳水扁當總統不合格,但也無法在民主制度中把他拉下台!那麼,慣常高唱民主可讓人民當家作主的人,不知又該如何向陳水扁的反對者辯解了?!

有一點要強調的是,香港現有關於發展民主的主流意願,似乎只是單由所謂「民主」派提倡下的一種模糊概念。而且,這種概念也只會引伸出一種必然的制度,就是「一人一票」。此中要反思的是,「民主」的概念引伸下去,是否只能衍生出唯一的制度,而當中並不存在任何過渡或其他選擇可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明天上街是為了爭取甚麼?是那唯一的制度、又或是連自己也不大了解的一個喚作「民主」的概念、更甚是要爭取甚麼也搞不清楚?

個人認同每人也有表達意見的權利,而且任何發表的意見也應該被尊重與包容,但是決不是隨便、無意識地吐出一些連自已也聽不懂的聲音。無論明天是否參與遊行,相信最重要的反而是先要反問自己;目的為了甚麼?能夠確切地了解行動背後所持的理念,想必是今天作為現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質。

2006年6月13日星期二

道德予孰

世上有很多人都崇尚道德情操,但同時卻又很難做到。一方面以極高的道德標準批判別人行為,另方面卻又不斷降低標準以迎合自身欲求的需索。這種狀況,使這些人終日陷於矛盾的兩極,輕則生活失衡,重者精神分裂。

然而,一般倡議並標榜道德重要的人,很有可能連行為與道德之間的關係也搞不清楚。那麼,到底兩者之間存著甚麼關係?而道德作為行為制約的指標又是否必須?另道德的確立應該以甚麼元素作建構?

在回答種種和道德有關的問題以前,首先或該看看道德有甚麼的本質!明顯道德是人類建立的,而應用方面亦是單在人類的層面上。先不論不同種族、文化以至歷史因素的原因而導致不同的道德觀。單就其本質而言,道德的確立是用作規範人類的行為。更深入一點而言,道德是從精神層面上把人類從其他物種中區別出來的工具。

人之所以有別於禽獸,不單是從腦袋發達的程度予以區分。一種在人類身上普遍存在的特質,令我們更容易把自己從禽獸裡分別出來;那就是選擇的能力。一般禽獸,並沒有所謂的選擇能力,意思是說,在本能驅使下牠們沒法,又或是不知道如何抗拒那些呼喚。例如一頭經由人類飼養的老虎,在極度飢餓下也會襲擊主人以圖飽餐,那是牠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逼於滿足飢餓而產生的行為。因飢餓而獵殺,是牠的本能,而本能的作用,目的是要滿足基本欲望,也可以說是物質化的欲望。

就道德的確立而言,它的主要用途是透過某些精神上創建的價值來約束自我行為。從這個點再行探究,便會發現那是在精神層面裡,提供另一個可以擺脫欲望的選擇予行使道德者。至於人類欲望的產生,過程中可能隨著思想的變化而衍生,但其基本還是從本能的部份開始。Maslow’s Theory 對於人的欲望以金字塔型態來表述,而基層部份就是最簡單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基於以上論點,便很容易解答原來的問題。

首先,行為與道德的關係,其確立點在於道德提供選擇,以至人的行為並不只有唯一的選擇。固然這些選擇並不在於要和基本欲望完全相反,但至少可以令人有較禽獸更優勝的地方,同時亦因此而與禽獸區分,以至人不等同禽獸。這種區分的作用也解答了道德於人而言是否必須的問題。換句話說,除非想變作禽獸,否則道德必須確立於人身上,而重點是個人建立的道德標準是以管束自身行為作依歸。還有的是,現代人不可能變回禽獸,那是基於只要接觸過現代社會一段時間,人便連求生的基本能力也會喪失,若一旦以變回禽獸為目標,單從能力上去說,便已經是禽獸不如了!而至於以甚麼元素建構道德,也就是所取元素必須能使確立的道德內容可以把自己與禽獸區分了!

2006年6月9日星期五

緣起破執

最近聽了趙國森居士的「緣起」十講,感覺猶如當頭棒喝。對於以前解不通、或更甚是誤解了的佛理,在其演說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啟示,而且更使自己過往獨立無序的見解,達到了融匯貫通的境界。

與趙居士結下這段音聲因緣,倒要多謝公司裡的一位同事。事緣某次閒談之間,他講及最近上佛學班的事情,當中對於趙居士的授課讚不絕口,而且更主動提供網上連結,好令我也可以分享一番。

趙居士提及緣起乃佛家的核心思想,而往後產生的其他如般若空觀、中道以至後來的唯識論,基本上也是透過這種核心思想而衍生出來。當了解到這個核心並把握其中要義,便可以很容易把佛家不同時期、不同論述的理論統一起來。那麼,緣起的要義,到底又是甚麼?而在了解以後,又會對人生有著怎麼的啟發?

談到緣起,有基礎佛學根底的人,都不難說出近似的解釋;即世上一切事物乃屬眾緣和合而起。進一步來說,就是每一件事物(果)都有其產生的因(必需的根源),和可以成就的眾多條件(眾緣)和合才能令事物以某一形態呈現。然而就這種解釋,能夠透徹了解的人又有多少?

未去說明以前,或許首先我們要看看自身是處於怎樣的一種存活之下。趙居士的演說,道出了一個現象,就是我們大部份的人也活在一種虛幻的現實當中。也許有人會說,現實就是現實,怎麼可能是虛幻?說的人沒錯,卻也只說了一半。現實本身是如實的呈現,可是我們卻以虛幻待之,而在一定程度下我們也只能如此。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以「蘋果」一個概念來描述一個實在的物體,「蘋果」這個概念是否就是那個被指涉的物體?直覺上這個問題非常無聊,更甚是近乎幼稚,但是若可先退一步反思其中,相信問題可引出很大的啓發。了解概念的含意,將會明白概念包括內容與外延兩部份;內容小則外延大,反之外延大則內容小。譬如單說「蘋果」這個概念,內容是指涉某種我們習以稱之謂蘋果的生果,而外延則可以是紅色的、青色的、帶金黃色等等不同顏色的蘋果,這就是內容小而外延大的概念。反之在「紅色的蘋果」這個概念之下,內容是對紅色蘋果的描述,那末青色的、帶金黃色以至其他不同顏色的蘋果就不包含在這個概念下的外延,這相對於前者而言就是外延小內容大的概念。

說出了又長又悶人的解釋,目的只有兩個;第一,無論任何精確度高的概念,也不能完全闡述實相事物的全部。換句話說,概念不可能等同實相。第二,我們一般都以概念在日常不同的範疇上演繹所見所聞的世界,也就是說這種狀況下看到的世界是由概念所組成。那麼,如如展現的實相,能否被我們察看得一清二楚?這種執虛為實的狀況正是活在虛幻現實的含意。

也因為概念對於存活看似是不可或缺的必需,我們便牢牢的把概念執著,而當一層又一層的概念,在時日流逝之中相互重疊,我們所執的益發增加,此中被縛的也愈纏愈死,而煩惱正是由此而生。相反,悟知一切事物乃由眾緣而生,而一切相也不離開這個道理的話,在了悟之下概念就會很容易被化掉,而當層層的概念脫下,所執也會消弭於無形,剩下的便是真如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