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4月22日星期三

步向明天

延續昨天《走過黑暗》裡面關於「僱主該如何獲取信息以得知誰屬有素質的員工」的問題,我們先看以下一個關於信息傳遞的難題。

在戰爭進行期間,有甲與乙將軍處於兩個據點。甲將軍根據情報,得知敵人進入攻擊範圍。如果,兩軍聯合進攻的話,將能取得一次勝利。相反,任何單獨的進攻,將會挫敗。

那麼,甲將軍該如何協同乙將軍共同進攻?

基於保密理由,兩軍之間的傳訊只能依靠情報員作親身傳遞。甲將軍派出情報員往乙將軍營地,告訴他兩軍明天同時進攻的消息。

然而,可能發生的是,情報員失蹤或被敵人擄獲而沒有回到營地。也就是說,雖然情報員向乙將軍傳遞了信息,但甲將軍卻無法確定。同時,情報員縱使安全回到所屬營地,乙將軍亦無法確定,當然他亦無法確定甲將軍收到同意的信息,那麼他最保險的做法,就是取消在約定時間進攻。

然後,甲將軍無論再派情報員執行多少回同樣的傳遞,結果還是一樣,即信息不能被確認接收。所以,聯合出兵永遠無法達成。

以上例證,說明雙方因信息傳遞失效,不確定性導致所預期的目標受到破壞。

回到勞動市場,當中存在僱主對求職者能力信息的不對稱;即求職者對自己能力如何的資訊,永遠高於僱主。假如僱主無法突破此一困局,他就只能以市場平均工資,作為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去選擇員工。那麼,二手車事場的情況,就會出現。換句話說,逆向選擇會打破優勝劣敗的準則,最後破壞整體市場運作。

若要維持市場的健康運作,那麼能力高於平均值的求職者,就要想辦法向僱主發出訊號,令僱主可以將他們區分出來。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求職者的文憑,或相關專業資格,這裡一律歸納為「文憑」。文憑成為一種有力信息,原因是接受教育的成本與能力成正比(這裡先撇開同級但不同素質教育機構所出現的異差),而不同能力的人所受教育的程度亦有不同,因此能成為幫助區分的有效信息。

誠然,教育本身不一定能夠提高一個人的能力,文憑也不過是純粹在向僱主「示意」能力的分別。

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般情況下,手執文憑比沒有文憑的人更具能力。原因在於,能力低的人要模仿能力高的人(即以獲取同樣的教育程度來表現自己能力高),他們將要付出較高的成本,例如,要用更多的時間學習、考試失敗帶來更長的投資回報期等因素,將會影響他們獲取同樣教育程度的決定。

縱使,僱主假定教育程度與生產力並不存在必然正比關係,但仍然無損文憑作為有效信息區分不同能力的人。這個現象,亦有效駁斥坊間所謂「文憑與工作能力無關,故無必要太注重」等詭辯。因為,無論文憑與工作能力有無關係,但作為區分信息的功用依舊存在,而受信息不對稱影響的僱主,這項區分信息對其決定採用求職者與否,具有一定重量。

結論就是,因金融海嘯影響下而出現較易調配時間的人,選擇進修屬於最佳策略。固然,要進修甚麼?投資多少時間與金錢?那自是因人而異。可是,從因時而制的思考角度去看,此時此刻,進修策略遠比休閒度日策略為優勝,不論對就業或失業者亦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