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2月28日星期六

戲還是要演下去

近日惹起社會最多聲音的話題,相信非「陳冠希作證」與「社民連立會掃場」事件莫屬。

前者稍看可以,多說無謂。後者已作說明,廣談無益。可是,對於社民連,還是有些說話要講。不過,縱使要說,也只能說得模糊。若要講及深入,倒不如私下以電郵談論。

這裡想說的是,政治的微妙處(是微妙而非複雜)在於戲中有戲、局中有局、局中有戲、戲中有局等組合不斷地架床疊屋來讓人看得眼花瞭亂。社民連作為一個政治團體(未成黨派的政治組織),絕不可能以直覺或畫面所見,便認定他們只是一群烏合之眾,為取選票而嘩眾取寵的組合。相反,從他們核心成員的背景,以致參與政治的時間及經驗裡當可引證出另番風光。如果單純認為他們是一伙獨立於任何政治集團的力量,那不過代表持看法者對政治欠缺了解而生出偏頗。至於他們背後還有甚麼故事或人物參與其中,那就如前所言,有興趣的話不妨私下用電郵討論。

講到這裡,或許該說回正題;戲還是要演下去!

財政預算案暫時塵埃落定,說明政府內部在制訂未來路向方面已有一定共識,簡單地說;就是要大家各行各路、各施各法以確立大眾對「小」政府的期待。固然,那個共識有幾不堪,相信在社會裡也有一定共識。

以了無新意、虛幻驚心等用作對財政預算案的形容,相信亦無法真正表達特衰政府在政策制訂與實施上的荒誕及無能。不過,雖說社會對此看法近乎一致,但是在反應上卻非近同。

撇開所謂中間派的左搖右擺(民主黨及公民黨是最佳例子),社會上對民生該如何改善有著明顯的兩極。兩極的其中一派,認為本地的民生不該由政府多加善護,反之個人甚至弱勢社群所面對的困局是理所當然的自取其辱。另外一派,則認為政府要有義無反顧的責任、死而後已的魄力,把社會的貧富懸殊一夜解除。

對於誰是誰非,在定論以前倒要先了解社會存在的基本元素是甚麼?

假如,社會只是無數單一個體聚合而成的產物,那將會是甚麼模樣?

曉是不需要拿出大堆的社會或人類學理論,我們也可輕易看出,一個只以個體為主的社會,在欠缺或沒有互動下將會產生純以力量為本的狀況,簡單來說就是單靠行使暴力以達目的。進一步而言,那種狀況根本不可能說是一個社會,而該說成是一群原始物種偶然處於一起的殺戮戰場。一旦這種思想伸延,往後就是把人類退回到蠻荒世界裡去。

然而,那是否世人所渴望看見的結果?

那麼,若取互動以利整體發展,則不能漠視一個社會因應互動而帶來多元(或階級)群體的產生。而多元群體的產生,就免不了出現因能力或環境所引發的暫時狀況,並因該等暫時狀況所引起的社會問題,例如因天災人禍引起的存活問題。

對於受歷史背景或「偶然」因素而獲取較多資源的人,那些問題對之而言可能無關痛癢。但相對而言得到較少資源的人,那些問題就是切膚之痛。當那種切膚之痛達到某個不能容忍的臨界點,就是決定社會能否穩定的主要因素。就愈來愈多的人感受到那種切膚之痛,其累積的痛苦就會讓臨界點加快出現。一旦突破,那些原本有較多資源的人,自然亦不免身受其害。

當明白這個要點,便不難理解為甚麼我們要關注社會上其他階層的狀況。然而,此中最有能力介入及解決問題的政府組織,若然對情況變壞視若無睹,則我們有合理的論據以實際手段逼使政府行動,當中不必介意由平淡的口頭抗爭,演變成相對劇烈的抗爭模式。因為,當政府執意莫問或無意改善的話,最後我們所付出及失去將遠超過由抗爭帶起的損失。

穩定的生活環境是世人所求,那就說明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無風起浪。可是,當眼前社會民浪愈扯愈高的時候,就不得不令人反思整體出現了甚麼問題?並問題的核心是甚麼?又該如何從實際方向解決?重要的是,穩定是要通過持續的運動才可得到保持,而非從懷緬過去的日子或靜觀未來的投射作保障。

作為個人,固然要力爭向上以臻完善。但更要認清的是,這種自我完善若非同時兼善別人,則所謂完善其實只屬空言。因為,互動的社會並不可能單憑自利而得以存在。

到此,忽然念及佛家的一句說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的其一,就是眾生成就。

沒有眾生,那來本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