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5年9月1日星期四

管理短視

在現機構工作差不多已有一年光境,發現了內裡很多的情況,跟讀書時教授們提及種種機構所出現的現象也很吻合。

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就是一種我們稱為管理短視(Management Myopia)的現象。

Management Myopia,這個管理學上用到的詞彙,本身已簡單地描述了這種現象的基本狀況,就是管理階層的視野變得嚴重狹窄,而這種狹窄的程度,已經令到機構本來的運作效率受到威脅,進而損害到長遠的健康發展。

這種現象的成因,基本上除了是管理人素質的問題,還有更多其他的因素,其中一項,就是機構對效率與時間關係上的誤解。

效 率(Efficiency),普遍的解釋是效能(Effectiveness)與付出能力(Effort)之間的比率。當然,將之套用在不同的領域,定義將更為精細。如果要解釋機構效率的話,若要引用到經濟學裡面對效率的定義,倒不如用機械工程學裡面對機械效率的定義更為合適。

機械工程學(Mechanical Engineering)裡面定義的效率,就是;
Efficiency = AMA ÷ IMA
AMA = Actual Machine Advantage
IMA = Ideal Machine Advantage

Ideal Machine Advantage 的值就是一百巴仙,所以一個真實機械的效率永遠不可能有百分百的效率,因為運作過程中必然出現損耗。將一個機構看成一件機械,並不是甚麼的創見,早在上個世紀,就有Organizations As Machines(Minsberg)的描述。

一個機構的管理層,很自然會建構出一個希望達到的目標向股東交代。這個目標基本上不能訂得太低,相反最好是過高,至少要在看起來有一定難度。本來這個不是甚麼大問題,但當加入了時間因素,問題就變得不容忽視。

現代商業社會,都流傳著最快到達市場就是勝利者的真理,而這個所謂真理的展現,就是目標要高,同時也要盡快達到。在一定的程度上,這會刺激競爭,令整個市場都蓬勃起來。但是,無論是多厲害的機械,也會有運作上的極限(Threshold)。在進入了這個極限範圍以後,投入再多的資源也不可能得到更大的效率, 而當一旦超越極限的範圍,效率將會急劇下降,機械的原運作性亦會崩潰。

除了這個時間因素帶來的問題,另外的一個問題也是時間。現在很多機構所慣用的策略計劃(Strategic Planning),一般都是訂立在五年內達到的,但一個機構的最高統領(CEO)或管理層的要員(Senior Management),卻一般都是兩到三年合約制的。那麼,很容易預見一個結果,就是這些管理層的要員都想到用少於兩三年去做出成績,可是,一個本來五年的計劃要在兩三年間得到效果,本身就已是一個難題,而急於表現的結果,就是將長遠的利益降格為短線的利益,但這些短暫的效率是否對機構的長遠發展做成正 面的影嚮,多數無人問津。

當這些情況愈是加劇,管理短視的現象就愈益彰顯。而當視野愈狹窄,所考慮的事情也愈少,相反,錯誤的決擇卻愈容易發生。然而,當管理層擁抱作一日和尚敲一天鐘的態度時,誰又有閑情理會短視的病徵,反正明天誰來作主也無法得知,算是有病也等下一位去解決好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