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6年4月3日星期一

色心盡時起童心

再過不久,就是四月四日兒童節。除了這個以外,日本的兒童節是五月五日,而另一個國際兒童節是六月一日。無論是那一個兒童節,當中的共通點也是藉著透過節日,祝願在成長中的兒童能夠渡過幸福和快樂的日子。

每一個成年人也有童年時光,亦相信每一個成年人也曾冀望自己有著愉快的童年。然而,隨著歲月漸漸流逝,單就幸福而言,成年人趨向把幸福的多寡與物質的富裕程度掛勾。

很多人心目中的幸福,已不期然與手執多少現金或擁有多少資產構成了比例;物質愈多則幸福愈多,反之則是缺少幸福。或許有人認為,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沒法抗拒這種主流的價值觀,那麼,要不就是落後人前,要不就是積極取得這些被認同的價值。然而,積極的人生,是否等同無止境的向外求取?或者,在這種看似唯一的出路上,我們能否有著其他獲取快樂的選擇?

偶然,當我們獨處在某個夜深時份、在輾轉難眠的某個時刻,又或是因為看到暮色夕陽的時候,會否突然心裡感到一點澄明,並深深反問心靈為啥會有一絲絲空虛的感覺?然後,在那一剎,我們會否還覺得塵世的功名利祿是何等重要、還會介意著在身上是那一褶衣裳,又或是仍愛盤算財富淨值是多少?

久經歲月的歷煉,我們把自己從粗糙中磨得圓滑。石屎叢林的生存法則,我們都背誦得滾瓜爛熟,而且更加懂得為自己偽裝,無論對己對人亦然。從甘心把生命都投放到虛幻的追求那刻,生命的價值也同時降格到存活的層次。可是,總會有些突如其來的瞬間,其中像是有著呼喚、有種嘲諷的聲音,在告訴我們對生命的無力與無奈。

年紀漸漸長大,距離原來那份童真愈遠,我們變得愈是冷漠無情。一切身邊的人和事,看在眼裡變成是一幕動畫,無論其中情節是否吸引動人,也總是欠缺了真實感,我們的活著彷彿成了一齣獨腳戲,當中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沒有情感並且沒有靈魂。

昔日童年展現過的笑容,似乎已隨風飄得遠遠,永遠捉不住也永無再遇的可能。然後,我們懷緬之餘、思念之間暗自悲鳴,同時也會一再自問;那年曾經快樂的自己到底去了那裡?為何現在鏡中人變得如此陌生?

生命是一場選擇的遊戲,對錯是非本身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質。自己對生命取決的角度,決定了我們活在怎樣的境界。世間的一切必然會有逝去消失的一日,但是曾經活得精彩的人生,穹蒼肯定會為其留下一席位置。藉著即將來臨的兒童節,我們可以選擇暫時放下色心,繼而尋找失落了的童心。

否則,機會一瞬即過,轉眼又是清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