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12月12日星期日

大決戰

早前跟舊同事午膳,言談間他預計中日始終會再來一場大戰,而那回當會決一生死。

中日的問題,並不是單純二次大戰所掀起,更深遠可追溯到十三到十六世紀間,中國沿海倭寇猖獗的日子說起。不少的評論認為,日本的文化有著大量的中國影子。這些說法,有其正確的一面,但非全面。

日本的文化跟全世界的島國文化,有著類同的地方其實相當多。一般對島國文化的評價,都會偏向認為島國地域狹小,僻處一隅,於地理因素影響下而限制了文化發展,並因這些緣故,島國民眾普遍存在狹隘心理。

假如,用這種目光切入的話,所看到固然是狹隘的日本。但是,這種看法實在很難解釋,日本怎麼能於二戰後幾十年間在世界舞台重新站起來?

日本從德川幕府到明治維新,經歷的不單是政治的整體改革,更加是思想的一場重要革命。從鎖國到開放,日本的經歷亦非順風順水。一如晚清時候的中國,列強對日本的壓迫,跟當日八國聯軍匯京師的情況應該不遑多讓。然而,正因為列強的關係,加速了日本國民反抗幕府的決心,造就了明治維新的出現,同時決定了日本往後要走的路。

更形重要的是,明治維新猶如一條開啟智慧的鑰匙,它不單將日本帶到世界的前端,甚至是影響了國內民眾的思想方向,把他們一下子從內斂突變至近乎瘋狂的外向。慶幸的是,兩枚原子彈把那份瘋狂擊碎,否則日本不可能成為今天的模樣。瘋狂過後,日本人真正開始審視自身與世界的關係,而透過幾十年的摸索,達到這刻的成就。

若然沿著文明的取向一直發展下去,日本不難成為一個大國。可是,島國文化中冒險與恐懼的特質,一旦拿捏不準的話,就會變成侵略的動力,而偏偏日本並沒有汲取戰敗的教訓,故此他朝日本重蹈二次大戰的覆轍亦有可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