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6年3月23日星期四

回復道德消費

社會上標榜「產品要有素質」、「服務要達承諾」已有一段時間,加上政府大力的推廣,基本上現在的消費者已將之變作一種信條待之。

誠然,消費者應該享有和所費相等的產品與服務,這是理所當然,不用置疑的。

然而,在日益高漲並且已到了無限擴張的消費權益至上的同時,出現了一種趨勢;就是消費道德水平正續漸下降。要了解這種現象涉指何事,首先要明白何謂「消費道德」?

所謂消費,就是消費者付出某項價值以換取心目中所期許事物的意思,而當中的期許,並不一定包括事物本身所表示出來的價值。例如,標價十元五個的蘋果,當有消費者願意付出十元購買的時候,他所期許的可能除了蘋果在數量上滿足以外,還有蘋果的素質以至售買者的服務態度也可能在期許的範圍內。除卻明碼實價的產品或服務外,消費者可以引伸出無限的隱性期許。至於能否滿足所有消費者心日中的期許,目標事物的成本將是一個關鍵的因素。簡而述之,如果沒有到達賠本的情況,相信售買者仍然可以滿足消費者。那麼,道德方面又是甚麼?

同以買蘋果為例,如果消費者在付出十元購下應有數量和素質的蘋果以後,還要求售買者表演兩個前滾翻,然後騰空轉体七百二十度並在著地時釘緊不移,最後再要鞠躬致謝的話,則售買者把所有的機會成本加上產品成本必然會是賠本收場。如果消費者認為該次交易因為欠缺了那場表演而表現不滿的話,無論往後有否再直接或間接向售方投訴,都已經是一種不道德的消費態度。

以上無疑是個極端例子,但事實上這些不道德的消費態度,幾乎每分每秒也在進行。只要我們細心留意一下,將不難發覺我們可能也時常犯上。例如,當處身在全港最大的銀行集團分行輪候時,很多時會聽到前後左右傳來某些人抱怨輪候時間太長的聲音。先不論銀行應否無止境滿足這類訴求,但銀行在人龍排列處置放輪候大約需時多少的告示牌,基本上已達到服務的一定要求。

又或者某些乘坐的士的搭客,一廂情願以為的士司機將長期存有足夠現鈔,去找贖五百甚至一千元紙幣,故而不作事先張揚,到最後到達目的地司機無法找贖,並要求把車駛到最近的找贖點時,乘客卻大發雷霆指司機誤了時間。

這些例子其實並不罕見。對於不道德的消費態度,很多人也會不以為然,他們心目中只有一個概念;就是付錢消費,必然要爽,付前要爽、滿足意欲後仍然要爽,最好是未喊停時還要繼續爽下去。正因為這些無必要的虛榮,令消費活動變成一種醜態。當我們沒法認知這等行為是一種劣行,進而認為那是賣方未達要求的問題,這種本末倒置的行徑卻愈來愈被認同並肯定,而且大眾普遍也似乎覺得這才過癮。

中國人有句話;「物極必反」。當這種積極求取過份的消費行為一直發展下去,將不難看到衍生的反效果是甚麼,最明顯的將會是因為成本關係而令產品或服務素質下降,源於總成本的某些部份要用作應酬消費者的「爽」。在售價不能大幅提高,但成本日益增高,此消彼長之下,最終受害的還不過是消費者本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