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5年8月18日星期四

有感小時候

晚上看到電視在播《小時候》,忽然有感。

還記得在不太久遠的以往,每週電視也會播放《小時候》。當然,那時的哥哥是王書麒,妹妹是路家敏,叔叔是潘志文。

那個小時候,也是自己的小時候,那些描述公共屋村裡面發生的小故事,也就是自己身邊發生的小故事。對於我們這類屋村長大的孩子來說,每次在看小時候,都好像看到自己是故事中的一員。那份投入的感覺,今天來看,既可笑卻又羨慕。

畢竟,人漸漸長大,離開童真的歲月就更遙遠。小時候不用煩惱的事情,今天卻成了每天要做的家課,小時候簡樸的友情,變成了目下帶上面具的寒喧,一旦想到這些,很難不令人心生慨嘆。

雖然,我們仍是活在同一天空下,但是天空下的事物大多物轉星移。

雖然,我們仍是沿用那個小時候的名字,可是或多或少卻不是同一個人。

然後,以往的回憶漸漸隨風遠去,歷史慢慢變得模糊,整個自我只能從破碎零落的片段湊湊合合,建構出一個所謂人生。

然而,偶有泛起這種一閃而過的念頭,無傷大雅,若然一直抱持這種想法,卻是十分悲哀。

可是,放眼今天,抱有這種想法的大有人在。在街頭小巷,聽到還是以往香港比今日好的聲音不絕於耳,不過話題有別吧了。不是嗎?當有人在說以往香港的經濟多好,沒有很多大陸同胞移居的時候多美,到甘於說英國人管治比自家作主更妙的時候,其實都不過在懷緬小時候。

旗幟既然轉了,不若就學會如何立在旗桿下而不失尊嚴。環境變得差了,那麼便學懂怎樣處身其中卻穩泰安然。

昨天的小時候,也長大成了今天的小時候,為甚麼那個從前在看小時候的我們,不可以一樣長大去看今天的小時候?

從今開始,獅子山下只可用來歌唱,卻不應把它當成一個被窩。山下的木屋早已沒了,換成了一堆堅硬的石屎森林。同理,悲觀的思緒早應忘掉,換來的也該是比混凝土更硬的決心。

沒有留言: